文化
数据
2014-08-25 09:04:00  来源:时事报告杂志社 总编室
 

  1.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十年成就

  十年间,职业教育取得了五大辉煌成就:

  一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3000万人,依托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培训达6000多万人次;

  二是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配套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

  三是探索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了行业企业办学、集团化办学、行业与学校对话协作等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四是确立了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

  五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十年来进行的改革举措

  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完善产教结合机制;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资助与免学费制度;

  加大基础能力建设力度;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开展综合改革实验和配套改革试点;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的贡献

  助推经济增长,7265万技术技能型人才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为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提高就业能力,中职就业率达到95%以上,高职就业率达到87%以上

  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95%以上,2011年,中职毕业生享有劳动保险人数为80.86%,就业起薪高于1500元的占55.2%;

  近三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87.6%,平均月收入为2171.3元,两者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促进社会公平,90%中职生和20%高职生享受国家资助

  从2007年起,国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在资助范围上,高等职业教育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奖励资助的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2007年以前的0.3%提高到3%;国家助学金由每年的3%扩大到20%;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比例由2007年以前的5%扩大到90%,覆盖了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

  在资助力度上,国家奖学金由过去每生每年4000元,增加到8000元。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为每生每年5000元。高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由2007年的生均1500元,增加到生均3000元。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由2007年前生均1000元,增加到生均1500元。并从2009年开始,国家对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优化教育结构,中高职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两个“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中职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48.89%,高职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67%,初步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有力地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大大加快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服务“三农”发展 “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亿人次

  数据显示,职业教育重点建设的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一大批涉农院校及农业专业点,构建起了覆盖广大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5年中,面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输送毕业生300多万人,有25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了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亿人次,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万人。

  推进区域发展,60%以上毕业生当地就业

  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0%以上留在本地发展,并且此比例还在上升;高等职业学校35%的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市就业,68%在学校所在省(含本市)就业;2003年启动的东西部合作办学,截至目前,近3000所中高职学校开展了办学合作,每年联合招生达30多万人。

  2010年、2011年相继启动国家重点中职学校举办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工作,19个东中部地区省(市)面向两地共招生6300多人,支持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传承民族文化,开设50多种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特色专业,造就一大批文化传承者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共开设各类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特色专业50多种,培养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和传播基地,在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

  2.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就业情况

  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

  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万人,在校生2934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23万所,年招生698万人,在校生1960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91%、44.48%;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4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45%。另有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593万人。

  ——新华网

  3.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

  2013年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是96.81%,是自2006年来第八年保持在95%以上。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特点:

  一是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是主要去向,占到就业学生总数的71.45%;二是到第三产业就业占的人数最多,占到57.63%;三是在本地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加,占69.77%;四是中职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3%,但在城镇就业的超过90%;五是加工制造类的毕业生最多,就业率最高,接近98%。

  2013年中职就业的三个新特点:第一,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4.57%,中职毕业生“求职有道,升学有门”的局面基本形成。第二,中职毕业生就业的起薪越来越高,比如上海达到2763元/月。第三,就业发展空间比较大,中职学生就业以后,绝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够在岗位上留下了,成为所在企业的骨干。

  专业对口率:

  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76.01%。另据第三方机构对2012年中职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对口就业率为70.54%。2012届理工农医类高职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64%。

  从2013年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教育类专业对口率最高,达82.81%;其次是医药卫生类,达82.71%;加工制造类、土木水利类、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石油化工类和能源与新能源类,都在平均值以上。

  ——新华网

  4.全国中职免学费实施情况:

  从2009年开始实行免学费政策,已经涵盖中等职业教育91.5%的在校学生。免学费政策有三个特点:一是农村孩子全免,城市孩子绝大部分都免。二是学校免多少,财政补多少。三是公办学校全免,民办学校可以收取超过免费标准部分的学费。

  目前,全部免除中职学生学费的已经有19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他们都不再区分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全部免了学费。这19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是:山西、内蒙、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青海、宁夏、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

  ——搜狐 教育

  5.中国高技术劳工缺口2300万

  根据目前受教育情况和需求增长,到2020年,全球高技能劳动力的潜在短缺量约为3800万至4000万,发达经济体为1600万至1800万。其余约2300万的缺口将出现在中国,约占全国需求量的16%,尽管到2020年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将出现大幅跃升。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6.我国不良产品每年造成2000亿损失

  中国企业平均产品合格率均为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人民币;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是60%~80%。在全球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排在倒数第一名、第二名和第四名。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7.我国初级技工及无职称职工高达76%,中级以上技工需求紧俏

  2012年全总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95年,其中52.7%的职工受教育程度为中专及以下,初级职称及没有职称的职工高达76%,仅34.6%的职工在结束上一份工作后接受过技能培训。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

  目前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以上技工的供求倍率一般在1.3至1.4之间,短缺程度严重的地区高达1.6,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万人到3300万人之间。职工素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因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是当务之急。

  ——中国新闻网

  8.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

  除了现有的1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外,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也将转型为职业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

  目前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居多。但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

  ——《人民日报》
来源:职业教育发展迎"春天"资料整理(王志才)

责任编辑:孙 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