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方向
2014-08-25 09:13:00  来源:时事报告杂志社 总编室
 

  1.新形势下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⑴抓紧制订出台配套政策,按照已明确的方向、思路和原则,转化为具体措施,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重点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沟通,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引导和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等关系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就业创业创新等系统性制度建设。

  ⑵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把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落实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创新过程、实习实训过程、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过程,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重点放在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改革完善社会用人政策,建立完善政府职业教育政策信息平台,保证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创新政策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

  ⑷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正确履行政府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的职责。

  ⑸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体系建设,重点放在总结提炼地方经验,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法规条例。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已形成的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方面作用,用政策激发企业兴办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⑹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动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区等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形式。推动职业院校依法修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章程,依托企业、贴近需求,突出实战和应用,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⑺落实总书记关于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的批示要求,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放在统一思想认识、创新发展理念,增加投入总量、创新投入模式,加强政府统筹、完善政策措施,实施绩效考核、强化监督检查。

  ⑻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进展其才的批示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新闻媒体的密切合作机制,宣传职业教育有利于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各项国家政策措施,动员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大力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经验案例。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形式,倡导尊重职业人才的价值观,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2.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四个方向:

  ⑴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包括:继续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推动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中职和高职相衔接、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推动职业教育办出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

  ⑵推进产教更加深入融合和校企更加密切合作。在继续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更好地落实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推动社会力量更加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来。

  ⑶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包括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包括加强专业、课程、教材、教师队伍的建设,等等。

  ⑷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保障。继续推动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教育部网站

  3.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首先,应转变职业教育就是技能培训的认识误区。从广泛的意义来看,所有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包括硕士、博士,都将从事某一项职业,都应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应是分类不同,而非高低之别。

  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指出,人们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使个人生活及为某种职业或专业做好准备的一种机会。这实际上点出了高教与职教的一致性。在我国,本科教育中的医学类、师范类、农林专业、财经专业、艺术专业等,也都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理当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从这一角度来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将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型、技术型专业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形成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自然变得更丰富更全面更高端。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进行全国统筹整合,根据不同的职业类型,搭建几所类似于北大、清华这样的职业名校。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家喻户晓的职业名校,很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优秀青年想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却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机构;有的在工作后发现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想换个行业却没有新职业的领路人。而现有的职业教育,仍陶醉于技能大赛比拼和简单技能培训上,一些院校甚至连实训的基本要求都未达到。如此低水平运转的职业教育,吸引力必然大打折扣。试想,有了职业名校的标杆和示范效应,有了优秀学子的踊跃报名,全国老百姓在心中树起了几个响当当的职业教育品牌,谁还会再歧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变高端,还需要大量优秀教师参与。唯有一大批高端人才投入职业教育工作中,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级技术人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的倡导下,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包括留洋归来的博士们,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农村,形成了“博士下乡”的平民教育奇观。当今社会,高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更需要具有充足实践经验和各行业中的优秀人才致力于职业教育工作,来提升整个国家的人才素质与综合实力。这需要国家通过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改善当前职校的教师队伍结构。

  ——《人民日报》

  4.我国职业教育,缘何高就业率和招生难并存?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为何人们不愿选择职业教育?就是已经学成毕业的职校学生也不愿意从事技工工作。究其根源,可归结为这样一种错误机制——错误的人才理念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致错误的市场需求信号,错误的需求信号引导出错误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错误的劳动力供给行为。

  ⑴ 受个人和企业双重观念束缚,蓝领地位不容乐观。

  我国自古以为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动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土壤中,白领和蓝领的提法自然很容易生根。加之改革开放后,社会对知识的崇尚与尊重令昔日工人“老大哥”的光环日渐褪色,蓝领在许多人眼中成了苦、脏、累、待遇低和没有前途的代名词。作蓝领就意味着人生价值不高,社会地位低下,永远称不上人才。要摆脱“劳力者”的命运,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上学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这种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除了求职者本身对蓝领的偏见外,人们对技工岗位望而却步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虚高”观念也有联系。现在人才市场追求高学历的现象愈演愈烈,许多企业一直持高学历情结。在人才招聘市场,在媒体的招聘广告上,人才录用的底线一般都是在本科、研究生。在这种态势面前,人们产生“蓝领恐惧症”也就不足为怪了。

  ⑵技能人才价格总体偏低,技能人才供求失衡。

  虽然各地人才市场上频频爆出“高级蓝领万金难觅”的信息,但技术工人的平均待遇水平不容乐观。中华英才网耗时3个月,在国内40个城市开展的一项收入调查:在15个行业、23类职务中,薪金最有吸引力的是计算机行业,平均年薪44102元,其次是律师、会计师等专业服务行业者——前三名中没有第二产业技术者。由此可见,历来有之的“蓝领待遇低”的事实并没有扭转。劳动力市场价格的行业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有人才的行业流向以及未来人才的储备方向。

  ⑶职业教育对市场的响应能力缓慢,加剧技术人才总体下滑趋势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最主要、最直接的渠道。在观念和对未来收益预期的交互作用下,人们势必将从事技工工作视为畏途,职业教育的生源危机更是在所难免。许多家长宁愿让孩子上高考的“独木桥”,也不愿让他们将来当技工。近年来,全国3700多所技术学校招生一直在萎缩,学校发展举步维艰。许多职校、枝校虽然连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5%以上,招生时依然门庭冷落。

  ⑷企业行为短视,内部缺乏人力资本良性的投资机制。

  部分企业在职工的技术培训上舍不得投入,有的满足于现状,看不到企业发展对高级技工的渴求;有的把培训投资看优质是企业的额外负担外负担;有的虽然投入了,但资金微乎其微,教育力度也不够。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短视行为,会使技术工人更加匮乏。实践已充分证明,在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上,一份投入可以换回十份、百份的效益。以德国为例,德国产品质量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该国重视职业教育,各行各业都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德国、瑞士的中学生中,70%进职业学校,30%上大学。

  ——南方网
来源:职业教育发展迎"春天"资料整理(王志才)

责任编辑:孙 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