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互联网发展猜想
2014-10-27 15:16:00  来源:时事报告 总编室
 

  猜想一 移动能“接管”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彻底降低了“联网”的设备、技术和时间、空间门槛。从社交沟通、资讯获取到移动购物、移动办公,移动互联网逐步覆盖生活的每个侧面

  随着用户群的扩大和使用习惯的养成,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空间大为拓展。此前的应用主要为社交沟通、资讯获取类,日常生活、移动办公类应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小屏幕”,不再只是通讯、娱乐工具,也将成为生活工具、生产工具。

  随着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接管”我们的生活,对个人隐私加强保护将更加迫切。

  猜想二 大数据将掀起新浪潮?

  大数据的“深水区”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2014年,各地将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以智慧城市和城镇化建设为中心,出现多元化创新发展格局

  2014年,刷手机和二维码成为新时尚。电子支付、手机钱包、二维码、一卡通等成为金融服务新领域,在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公共缴费方面得到广泛使用。科教文卫体等行业,也可能率先实现传统信息资源和大数据的大规模结合与应用。

  猜想三 网络法治能否告别“丛林法则”?

  当前,互联网领域法律虽然存在着立法层级不高、部分领域尚缺少专门立法等问题,但互联网法律基本规则和框架已逐步浮现。司法成为推动网络法治的有效力量,并通过司法解释等形式对互联网法律形成有效的补充和注解,为未来统一网络立法提供依据。

  猜想四 4G能否遍地开花?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发放4G牌照,中国4G网络商用时代正式开启。“一秒钟下载一首歌,两分钟下载一部电影”的高速体验,终于可以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上实现。

  从3G时代的经验来看,4G普及首先需要运营商提供更广泛覆盖的网络,以及更多可供选择的手机终端,才能激发用户升级热情。而从“用上4G”到“用好4G”,还需运营商提供更清晰明了、适应用户需要的网络资费标准,不仅是降价,还包括调整套餐结构。

  猜想五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将进一步感受市场寒意,新媒体也需寻找更脚踏实地的实现路径。融合发展,将是以新媒体思维促进传统媒体升级,而不应割裂成“新旧”媒体间的恶性竞争

  变迁不断,传媒不死。这一年,我们或将看到更多不必深究其“新旧”归属的媒体形式、品牌和产品。

  猜想六 政务微博、微信当大V?

  近年来,各级政府与互联网的融入保持着敏锐的加速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数据,2013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部委移动客户端拥有率达到25%。

  从在政府网站晒出“三公”经费,到开通微博、微信与民互动,再到APP、微视等新平台,自媒体时代,政府部门一改以往神秘面貌,直面网民。尤其是面对日益多元的诉求,政府部门需要在讲求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上,主动发布消息,公示信息,也要有积极回应热点甚至质疑的勇气和智慧。

  猜想七 下一个“走出去”的是谁?

  在过去的两年中,微信的爆发式增长成为“走出去”这个全球化梦想的催化剂——2013年8月中旬,微信海外版用户已超过1亿,覆盖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UC浏览器拿下印度第一,成为中国首家在海外获得市场份额第一的互联网企业,全球覆盖超过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苹果、安卓等应用商店里,来自中国的游戏APP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完美世界”网游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的重要市场。

  猜想八 BAT会有挑战者吗?

  在中国,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近年来一直稳坐潮头,且有越来越大之势。

  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报告显示,2012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家企业营收之和超过千亿人民币,占当年互联网百强企业营收的一半。

  值得期待的还有创业团队的作为。随着推出开放平台、招揽第三方开发者成为巨头们共同的选择,这些平台上,近百万的开发者中能否诞生中国互联网的新未来?

  猜想九 互联网企业能否担起中国概念股?

  上市并不是终点,上市后的表现更为重要:在概念之外更为实质的内容,财务和运营的透明,诚信与业绩的展现

  猜想十 网络安全何时能够不再“雾里看花”?

  2014年,网络环境、技术、市场和法律中的一些灰色地带,将激化安全问题,并带有移动、快捷、敏感、私密等新特点

  ——摘自《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 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