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观点声音
2014-07-30 14:59:00  来源:时事报告 总编室
 

  1.中国仍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是要实现现代化,这将是漫长的道路。目前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虽然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在80多位以后,只有6800美元,而中西部才刚刚达到5000美元,甚至一些省份还超过2000美元。按照国际组织的标准,中国现在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困难,才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化,就其主要内容说应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这里指的是城镇化。因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我们还有6到7亿人居住在农村。而且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造成有2亿多中国的农民,他们主要在城里工作,但是由于中国财力有限,公共产品的提供有限,这2亿农民工还不能和过去生活在城市,已经取得户籍人口的人相比,没有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

  同时,中国还有1亿人在城市的棚户区里生活。在棚户区目前还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不遮雨、不挡风、不抗冻,甚至人们到了寒冬的时候要穿上棉衣、戴上棉帽,加上几层棉被才能入睡,这些人加起来有3亿。

  解决了3亿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还要面对3到4亿人。如果说前面是第一阶段的话,大家可以想象,这么多人没有若干年,5至8年能够解决的,那么到下一个阶段就更难。因为任何发达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也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他的农业劳动人口占的比例都是不超过10%的。让这些人有序地进入城市,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中国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摘自中国政府网

  2.中国道路的特点概括为“五合一”

    一是强调发展的和平性。中国不但不会搞西方列强侵略、掠夺、战争、扩张那一套,还要把我们的力量用来为世界和平服务,将发展与和平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特征,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30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主要靠改革开放,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靠不断扩大内需,靠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求得自身发展。三是强调发展的科学性。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确保和平发展进程有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四是强调发展的合作性。中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只有风雨同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才是最符合自己和别国利益的。我们主张对外要友好,不要敌视;要合作,不要对抗;要互相信任,不要相互猜疑;要平等相待,不要强加于人。五是强调发展的共同性。中国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决不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

  ——摘自中国网

  3.和平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战略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与国之间利益交融、休戚与共,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是时代思维。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实为正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这一切正是通过争取和平发展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良性互动的结果。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自由、追求正义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真诚的和平文化。千百年来,“和为贵”始终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主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是中国人民的宽大胸襟。渴望和平、追求和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田,融入人们的血液中。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

  中国是和平、发展、合作崇高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和平、发展、合作崇高事业的忠实践行者。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饱受磨难的古老民族踏上了一条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崛起的中国已经扮演,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中国也需要提醒一些人:国际格局的调整,适应时代潮流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从来都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互动的结果。打破对抗冲突的陈旧历史逻辑,责任不只在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

  4.中国的安全文明对西方的超越

  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呼唤中国超越西方安全观,提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安全文明观。中国应适时提出中国特色的安全文明观,主要内涵包括:

  一是安全共享。欧盟是主权共享的成功案例,亚洲地区则应成为安全共享的典范。冷战时期的安全共享是集体安全、安全联盟,如今日益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超越。东亚地区“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导致近年纷争不断,不可持续。相关国家共同分享繁荣,也共同分享稳定,这就是安全共享的基本逻辑要求。

  二是安全共担。即共担安全责任。以一己之利破坏安全大局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制止。在南海问题上,一些国家炒作什么航行自由来围堵中国,就是搅局的不负责任行为。安全利益攸关方,首先是当事国,其次是域外国家,必须发挥湄公河联合执法精神,共同承担相关安全职责。

  三是安全共建。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稳步推进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四是安全共赢。你安全,所以我安全。这是新时代可持续共同安全观的典型写照。任何国家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的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安全共赢就是要实现“我的安全也是你的安全”制度安排,让各国共享安全梦。

  2014年是中国安全文明观阐述的契机。从国内层面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创立,是应对大安全挑战的时代呼唤,为此要进行安全体制的顶层设计和安全战略的升级换代。从国际层面而言,中国倡导的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逐渐在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但没有安全共同体支撑,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是不坚固的。

  ——摘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责任编辑:骆 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