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审题与解题
2012-07-20 13:53:00  来源:《时事》高中版2011-2012学年06期

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 王富友

  精心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在审明题意、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是准确迁移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前提。

  选择题 主要考查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少选择题而言,“审题即答题”。审题时要审题干的中心内容(主题),审时空范围,审设问角度,审关键词,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目前历史选择题以材料式选择题为主,解答材料式选择题,首先要精心审题,而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

  【例一】(201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第31题)19006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_

  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东南互保”这一内容课标教材并未述及,但这一事件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密切关系。考生只要看准“1900621日”这一时间,并由此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义和团已进入京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已爆发,清政府已对列强宣战。而东南诸省督抚却承认列强在上海租界的特权,“两不相扰”,不执行清政府“宣战懿旨”,故B项显然为答案。

  【例二】(2008全国文综卷第19题)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够奇迹般地被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根据是_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 人口爆炸性增长

  C.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 各国间交往密切

  【解析】该题以“假设”的形式(全然“脱教材”)创设新情境,实际上是从宏观角度考查考生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两个阶段(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认识。解读题干材料首先要看准“1750年的英国”这一时空界定,这时英国还没开始工业革命,处于乡村和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文明时代,那位古希腊人自然“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若“再晚两个世纪”,那就是“1950年”,这时英国已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处于城市和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时代,那位古希腊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当然“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因此,A项为答案。

  历史综合题 采用“问题中心型”的试题设计思路与“一题多问”的设问形式,往往把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的考查功能融于一题,它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力度是最大的。

  【例三】(201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第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该题立足文明演进的高度和全球性观点,选择教材之外的两段材料体现两种不同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材料所述观点展开评论。试题开放性很强,考点从教材延伸到课外,评分标准只是按思维的层次和角度分为三个等级。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明题意,理清解题思路:第一步,先要从材料的有效信息中准确概括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欧洲中心论,认为欧洲的崛起是欧洲自身发展的结果,把亚、非、拉美视为欧美的附庸;另一种观点则反对欧洲中心论,体现了全球史观,认为欧洲的崛起离不开其他地区文明成就的影响。第二步,对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评论时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考生应运用全球性视野、联系的观点,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指出“欧洲中心论”的不足,回归文明的多元性。还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史实),论述自己观点的正确。当然,考生也可以认为“欧洲中心论”正确,同样要运用史实作论据,但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例四】(2011年全国文综课标卷第47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2)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解析】该题以一幅“动态”的波兰历史地图创设新情境,并提出两问,解题关键是对图中的三个时空概念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试题第(1)问要求考生“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审题时要注意“分别”二字。界线

  ①图中明示是19398月规定线,考生应知19399月法西斯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8月正是大战爆发前夕。由此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就可分析出“原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避战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件),分割波兰。界线②标示的时间是193910月,形成“原因”:苏德已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被苏德分占。试题第(2)问要求考生“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界线③是二战后波兰的边界线,其形成与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德领土变更有关。解答此问先要说明界线③形成原因(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再进行评价(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综上两例可知,解答综合题应做到:精心审题,逐问作答,史论结合,答案规范。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