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事报告首页
  2. 用户名
  3. 密码
  4. 验证码
  5. [ 登录 / 注册 ]
进步还是低俗?——“恶搞”之我见
2011-12-19 08:26:00  来源:《时事》高中版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 马晓健    指导老师 艾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又冒出了一个新名词——“恶搞”。它所漾起的波浪也像曾经的火星文、网络语一样迅速渗透到了网络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在恶搞作品给我们带来欢笑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恶搞”风趣幽默的背后那层层的污浊以及精神上、价值上的空虚呢?

  首先,恶搞作品内容滑稽、形式丰富、情节贴近实际生活而又十分风趣。特别是一些由电影改编过来的短片最受网友的追捧,茶余饭后偶尔观看一下,忍俊不禁之余,也让我们对写手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赞叹不已。有时它们更能成为小品、相声的极佳片段。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恶搞”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能有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

  其次,部分“恶搞”通过巧妙地改编电影、制作短片、联系时事,还能起到针砭时政、批判社会问题的效力。例如几年前的新版”闪闪的红星”就披露了某些歌唱比赛的幕后黑暗,深刻反映了走后门、托关系、送礼金等不正之风的的严重泛滥。又如风靡一时的“阿扁之歌”,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台独分子无耻嚣张的愤怒和蔑视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暴力执法、举报人遭打击报复等社会问题也都被不同程度的揭示过。“恶搞”在这些方面确实培养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另外,在监督行政上也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参与政治生活。它就像一面哈哈镜,通过夸张等手法让邪恶无处藏身。

  然而,“恶搞”多少都会带有几分不良情趣和低下意识的色彩,甚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绊脚石。因为写手们制作“恶搞”的多数目的是为了哗众取宠,并尽最大努力争取“搞笑”。因此,“恶搞”往往会带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用这些内容引人发笑,不仅背离了娱乐艺术节目的原则,还使网络颓靡之风愈演愈烈。而且“恶搞”对时事的批判往往是偏激的、片面的,不能正确全面的分析问题,有时还成了教唆人们不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扰乱社会秩序的工具。这就造成了部分网民被蒙蔽,产生了对政府或邻国的“盲目仇视”。

  更过分的是,有些不法之徒通过“恶搞”进行人身攻击,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去年的“贾君鹏”案正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不仅如此,有些写手为了制造笑料,改编古诗、小说,丑化英雄形象、编造虚假传言,说什么“黄继光是被绊倒的才堵了枪眼”、“雷锋是帮人太多累死的”。看似令人“捧腹”,其实是一种对先烈形象和人们心理底线的严重践踏,更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严重污损。如果就此不控制,任其发展下去,将对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造成极大的危害。

  如果我们能对“恶搞”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它也是相当有用的。依我之见,我认为政府首先应该对它进行着实有效的管理,不能步步设防,也不能放任不管,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在网上提供积极的、能反映社会问题的素材,举办“恶搞”作品评选大赛,并鼓励好的作品进行发表。其次写手们也应该主动提升个人素质,抵制“搞怪”内容,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使得“恶搞”绿色化,并加大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力度。再次,写手们可以多进行一些“原创”,进行自拍自导的“恶搞”。总之,要提升“恶搞”的出发点,不要让它一直停留在逗人发笑的层面上。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组成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一部分,对于“恶搞”,我们要改变以前只为“搞笑”而看的想法,要更多的从中体会到社会的弊病所在。重要的是,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被他人的想法所束缚,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甚至于制作能表达自己看法的“恶搞”。这样才能真正使“恶搞”发挥它的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