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靠改革
2013-06-04 09:19:00  来源:《时事 高中版》2012-2013学年05期

■ 何 文

  我们经常会提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呢?前者概括地说,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后者既包括前者又包括人们物质福利的改善,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提高等。可以说,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走科学发展道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这种紧迫首先来自于国内经济环境“一增一减”两大变化。一增是劳动力、资源两大传统红利减弱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10多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近4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在我国还存在大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亟待调整,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亟待升级。如钢铁过剩,已导致1吨钢的利润微薄。还有城市地价,2012年已达到3129元每平方米,是2005年的2倍多。一减是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带来的投资空间减少,甚至部分基础设施已超前。所以在现有发展方式下,靠劳动力廉价、拼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已没有多少空间了。

  从国际上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出口出现了大变化,全球需求萎缩,不容易往外卖东西挣外汇了。这也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倒逼机制。

  主动转出新天地

  过去黑烟缭绕的京西钢城石景山,如今正呈现新面貌,靠的是转为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弥补了首钢迁走后60%税收空白,而且实现了新的增长。怎样转得好?要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在扩大开放中培育和拓展好国内市场,这是确保发展能够不断持续的重要基础。转型升级要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面对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要支持企业加快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稳中求好。经济转型升级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稳增长,首先要看就业稳不稳,要向调整结构要就业,特别是要围绕经济升级的需求,释放扩大就业潜力。力推绿色发展,把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不解决,发展就会“断粮”,民生就会“打折扣”。

  深化改革是关键

  眼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红利”已减弱,对改革“红利”的要求相应更高。稳定经济大势,既要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更要依靠改革促进转型,激发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抓紧清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规定,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使他们在更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参与竞争。特别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再也不能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扩大投资来解决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