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他们在路上
2014-06-18 09:20:00  来源:《时事 高中》2013-2014学年06期

  

  郭试瑜:人达和谐

  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阿拉奔沙漠地区,有一片绿洲生机盎然。而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是郭试瑜和他的朋友们靠植树固沙改变了这里的面貌。郭试瑜被称为海外留学人员沙漠植绿“第一人”。

  今年62岁的郭试瑜旅居日本20多年,退休前是昭和大学医学部副教授。2006年,他汇来10万元人民币,委托同学色登买了20万株沙柳、梭梭和沙棘树苗,用摩托车一车车拖到沙漠种下去。茫茫沙漠,风沙袭来。有时不过几分钟,就把前几天种的树苗吹倒了。然而,困难没有吓倒老哥俩,他们坚持下来。大部分小树成活了,他们又陆续植树300多万株,还播撒了大量的树种、草籽,让5万亩荒漠披上了绿装。

  草长出来了,怎么让草场持续发展?牧草如果不及时利用,会影响次年的生长。多次筛选后,郭试瑜决定引进原产瑞士的西门塔尔牛。这种牛奶肉兼用,对饲料不讲究,比较适合当地的生存环境。这样,草场新陈代谢顺畅,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链。

  八年来,郭试瑜个人投入200多万元人民币,这些钱都是他在日本打工赚来的。虽然已经退休,郭试瑜还在四五个学校兼课。他没有怨言,因为很多牧民在建设绿洲中改善了生活。牧民达楞哈业尔一家就用种树护林得到的3万元盖起了新砖房。

  郭试瑜常说,和谐有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他的中国梦就是,用科学知识,实实在在为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做点事情。

  孙茂芳:当“活雷锋”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孙茂芳,被誉为“京城活雷锋”。40多年来,他先后赡养了18位孤残老人,资助了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他还把自家60多平方米住房,改成“学习雷锋活动站”,并成立了100多个学雷锋小分队。

  王炎是孙茂芳照顾时间最长的一位孤残老人。充满戒心的老人有时故意捉弄他。喂药时烫了一点,老人便没好气地说:“想把我烫死呀!”老人故意用手蹭一下便盆,伸出脏手“热情”地与孙茂芳握手……这样的事很多,但孙茂芳不离不弃,坚持了17年。

  直到有一天,老人摸出一个笔记本,说:“你为我做的好事都记在这里。你是个好人!”老人郑重地将一本存折交到孙茂芳手里:“这十几万元,都给你。等我闭了眼,这座四合院也归你。”孙茂芳婉言谢绝了:“我有权照顾您,但无权要您一根草。”

  张美是孙茂芳赡养送终的第18位老人。有一天,老人说啥也不让孙茂芳进门,说:“我打听到您是医院的大领导。来伺候我,太影响形象了!”孙茂芳急了:“再大的官也有妈,您就是我最亲的妈。”此后,在老人因直肠癌住院的三年间,孙茂芳每天到病房为老人洗一次粪兜,送一袋豆浆、一个鸡蛋和水果,直到2012年老人去世。

  201431日,孙茂芳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孙茂芳说:“我一直有个梦,那就是雷锋精神代代传,学雷锋没有终点。”

  王大勇:赢得尊重

  比利时乒乓球国家队主教练王大勇在乒坛享有盛誉。他作为中国援外教练之一,执教过20多个国家。

  他刚到比利时,有的人持有“中国教练不能指导欧洲球员”的偏见。但王大勇始终秉持一个信念——以过硬的成绩说话。名将塞弗是王大勇的得意门生。一开始,19岁的塞弗很抗拒:“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能不能教我。”王大勇顶着压力,制订专门的训练计划,甚至住到塞弗家里,一有空就带他到附近的俱乐部训练。突飞猛进的技术让塞弗树立了自己的风格,也成就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欧洲队员空闲时间喜欢聚群,吃饭、喝咖啡或玩棋牌。为了消除训练障碍,“三缺一”时,他就故意加入。谈天说地和娱乐消遣间,心灵的藩篱被跨越。球员们现在总是说:“Wang是我们的人!”

  王大勇的职业敏感,让比利时乒坛少了许多遗珠之憾。马哈丹曾被乒乓球协会拒之门外。王大勇资助他,给他提供与世界名将交手的机会。终于,在比利时男队夺取世乒赛男子团体亚军的时候,马哈丹已成为主力。当他的父母见到王大勇时,激动地流下热泪:“真没想到,我们遇到中国恩人!”王大勇也因此成了比利时家喻户晓的“明星教练”。

  在王大勇带领下,比利时国家队成绩跻身于世界前列,1/5的比利时人喜欢打乒乓球。王大勇用真诚和恒心,传播着体育技术,进行着中西交流。王大勇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共和国之恋》:“我特别喜欢那句‘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真是我们的心声!我们有着一样的中国梦,那就是希望中国富强、在国际上赢得尊重!”

  徐武学:种粮致富

  山西省夏县胡张乡小李村种粮大户徐武学,承包了1300多亩地。他坚信土地能“生金”,当个新型职业农民也能住楼房、开奔驰。

  2009年,在老家有300亩地的徐武学,来到经济发展更快的闻喜县裴社乡。乡干部告诉他,如果是几年前,就算是出去打工,农民也会抱着几亩田不撒手。但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的思想更开放,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至少有70%的村民不种地,选择从事其他产业。徐武学做种粮大户的梦找到了生根的土壤。

  拿大喇叭一吆喝,裴社乡大泽村村民就来开了群众大会。你愿意包,我愿意转,一拍即合。一周的时间村民就办完了签字,徐武学在裴社乡流转到1000多亩地。

  当种粮大户可没那么容易。这1000多亩地原是半旱地,缺水难种。因为缺乏农业专业知识,曾经投资这片地的煤老板挣不着钱,只得抽身离去。但徐武学坚持下来,打了三口井,基本解决了农田用水问题。1000多亩地从只能种一茬小麦变成可种一茬小麦一茬玉米,亩产从500800斤提高到8001200斤。不光有数量,还有质量。徐武学的农田都是按照绿色产品的标准生产,下一步就要进行绿色认证。

  2012年,小李村村民选徐武学当村委会主任,这让他心中多了份责任。“地多不是真正的种粮大户,带动更多农民致富才是真正的种粮大户。”他下一步的梦想是再承包20003000亩地,为社会创造效益、为村民谋利益。“以前是农民想过城里人的日子,以后让城里人羡慕我们职业农民,这可是我的中国梦!”徐武学很自信。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