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走向全国“一盘棋”
2012-08-09 17:22:00  来源:《时事报告》2012年08期
 

嘉   宾:

      唐  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吕学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青连斌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汪泽英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主持人:赵鸿文

 

  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国务院最近批转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整合,提高统筹层次,做好各类制度的衔接和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努力清除影响就业人员转移就业和享受各类社会保障待遇的障碍。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按城乡、分就业群体建立的分散的社保制度,有望逐步实现全国“一盘棋”。

  分类推进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

  主持人:我们的社保制度是“分人群”建设的,同时,城乡之间、各个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有人把这种状态概括为“碎片化”,对此应该怎么看? 

  青连斌:“碎片化”,准确地讲,就是按照不同的人群,分别设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享受不同的待遇。比如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实际就有好几块儿,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城居保”),不但资金来源不尽相同,保障标准也相差悬殊。大块儿里面又有小碎片,比如农民工,既不是城市职工,又不是农民,那他归城保,还是农保?农民那里还有一块儿,农村干部是一块儿,农村双子女家庭又是一块儿。这都是农村养老保险大碎片里面的小碎片,这是客观事实。

  怎么看“碎片化”?大家对“碎片化”提出了批评。我认为,“碎片化”应该历史地看。以前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就是针对体制内的职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除了体制内这一块儿,还要考虑没有覆盖的人群要不要保障。比如说农民,农民靠土地养老,靠养儿防老,这在某一个时段讲还有一定道理,现在就讲不通了。农民靠养儿防老,为什么城市居民不能靠养儿防老?还有土地养老,没有地的失地农民又靠什么来养老?都靠不住了,所以要把体制内的社会保障向体制外拓展。原来体制内的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比如说养老保险,企业要缴20%,个人要缴8%。这样高的缴费比例,一些人群很难适应,农民工退保的就很多。后来有些地方为了适应农民工这种情况,就把费率降低,实际上就是搞了一个和职工养老保险不一样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再后来,方方面面的制度建立起来了。这样来看,“碎片化”实际上是一种进步。农民原来连基本的养老、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都没有,现在有了这个制度总比没有要好。

  汪泽英:“碎片化”需要理性看待。社会保障是工业化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与职业相关联建立的,后来逐步拓展到非职业人群,拓展到农民。从国外来看,也有这么一个过程。比如日本,从历史来看,公务员和其他人,公职教师和私营教师,农林渔这些行业,都实行过不同的制度。他们也是后来才慢慢整合的。他们的整合是“新人”整合,“老人”不动,就是已退休人员仍然按照原来的养老金拿,是多少就多少,养老金是统一调整的。外人来看,目前是一个统一的制度,但内部留有历史整合的轨迹、发展的轨迹。从总体上来看,世界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几乎都不同步,有先有后是正常现象,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事物。所以,我们现在这个过程也是符合社会保障发展规律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唐钧   王志才 摄

  唐钧:“碎片化”这个词我不太赞成,但是怎么表述,也没想好。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尤其在覆盖面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肯定是首先根据不同的群体建立不同的制度,然后才能够考虑合成一个制度,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我还有一个不赞成,就是社保领域的城乡一体化。这不符合当前的现实。农村和城市,各方面的差异都很大,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都不一样,怎么可能一下子一体化呢?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工作上的口号提出来,我觉得有点儿冒了。城乡统筹是可以的,讲城乡一体化有点儿太早了,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全覆盖。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