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告》第九期 科学分析和看待当前社会心态
2011-10-31 15:26:00  来源:《时事报告》
 

  □ 嘉 宾:苏海南  辛 鸣

            张建新 王俊秀

主持人:习 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给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成为新课题。

  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反映。只有真正重视和搞好社会建设,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目标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复杂多元的社会心态是社会转型在人心中留下的烙印

  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评价当前社会心态?

  苏海南: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

  苏海南:较之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现在整个社会心态的状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有六个变化:

  首先,社会心态由单一变成多元;其次,由比较静态变成动态;第三,由原来那种非黑即白,很极端、很绝对的心态变得比较模糊和混沌不清;第四,由相对僵化凝固,变成比较普遍的焦虑不安;第五,由被动接受,党和政府宣传什么就听什么,发展到现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都有一种主动宣泄的需求和表现;第六,由原来的包容性很差、很弱,到现在的包容性宽松很多。

  怎样评价当前的社会心态呢?我认为有三个并存:第一,好心态和坏心态并存,即正常心态和不正常的心态并存。第二,整体比较常态和局部的变态并存,整体上看,社会心态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有些局部的变态比较严重,社会负面影响也较大。第三,危机和机遇并存,现在的社会心态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正面化解和引导,可能会引发很大的问题;同时,引导得好,将有利于社会心态整体向好发展。总的来看,社会心态处于发展变化期、矛盾多发期、转型关键期。因此,高度重视社会心态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非常重要。

  辛鸣:我认为,不能对目前的社会心态评估太低,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反映。社会状态是什么?中国社会正在变化转型过程中,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比较保守走向现代文明,在这过程中,社会心态也相应跟进。从大趋势上看,我们的社会变化是往好的状态走,那我们的社会心态也应该是好的社会心态,怎么还会出现不好的心态呢?关键就是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过和出现了问题。社会的转型发展其实在曲折徘徊、蹒跚前进,其中有可能走岔路、弯路。当我们发现时,会或快或慢地纠错改正过来。这些过程在社会心态上的反映是明显的,因为我们每走一步,都会在人的心里留下烙印,都需要人的心态对它进行适应和磨合。中国目前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以及背后我们感受到的痛苦状况,恰恰反映了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曲折徘徊。

  当我们看到这一点,就会更加有信心了。不是说中国老百姓的心态就彻底坏了,而是说社会发展的客观状态在民众心中留下了印迹,形成目前这种心态。随着时间的流逝,心中的痕迹自然会慢慢抚平,而代之以与健康社会状态相适应的健康社会心态。

  张建新:现在的社会心态好像很难加以统一地描述,如果非得用一个词描述的话,那就是“多元”。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存在“向前看”和“向后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会影响人们当下的心态和行为。过去中国老百姓生活在几千年的“超稳定”社会之中,习惯了“向后看”,比如曾经广泛开展的“忆苦思甜”运动,就是典型,所以老百姓的心态总体上是“平和”的,有时甚至过于保守。而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开始懂得“向前看”了,国家发展前景如何?我个人未来的生活可有保障?确定性如何?这些对未来的预期更多地影响到他们的心态。不掌握资源的群体若看不到希望,甚至失去希望,他们就可能要发声、抗争、闹事,从而社会出现不稳定。最近英国出现的街头骚乱,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另外,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与人之间常常会有“向上比”和“向下比”的动机。比如,现在很多被界定为中产阶级的成员在接受调查时,不承认自己已达到中产阶级水平,反而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这就是一种“向上比”造成的结果。当他们跟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有钱人和有权人比较时,看到和想到的是大房子,好车子,出入穿金戴银、前呼后拥,所以产生心理落差,感觉自己是弱者、穷人。“中产阶级”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拥有一定的知识,但不一定有钱有权,这样“向上比”的结果,就产生出所谓的弱者心态。这样的心态一出来,自然也会生出“不公平感”,产生诸多怨言和消极情绪。

  主持人:当前社会心态存在哪些问题?呈现出什么样的新特点?

  王俊秀: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把利益分配的旧机制打破了。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焦虑症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而且,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存在着特定的压力感,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社会“群体性怨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是新的特点。

辛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我对目前社会心态的基本判定是“可理解但不应该”,“要理解但讲不清”。为什么有种不应该的感觉,又有种讲不清楚的感觉呢?其实是因为这个社会状态本身就没有讲清楚。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大趋势、大方向,这本身一点错也没有。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很通顺,但真正体现在社会运行上,不是“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这四个字那么简单,毕竟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根本制度层面、基本运行方式、乃至核心价值观上如何协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讲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之一就是社会心态。我们固然可以指责老百姓这个社会心态不应该,可以恨铁不成钢,但再恨铁不成钢,也要记住:铁匠铺里只能打出铁来,不可能打出钢来。社会状态是这样的,你要求社会心态一清二白、一马平川、一派昌明,不太可能。

点击下载 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PPT课件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