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阶层固化” 促进社会流动
2011-12-01 23:15:00  来源:《时事报告》2011年11期
 

嘉  宾:  辛  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杨继绳 新华社原高级记者

刘精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廉  思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习 文

  近来,“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引发媒体热议:农家子弟还能“鲤鱼跃龙门”吗?就业晋升,拼个人能力还是“拼爹”?如果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个人是否能凭借后天的努力改变命运?……“社会阶层固化”意味着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受阻,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人们看不到未来向上发展的希望,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态势如何?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需要深思和探讨。

  “社会阶层固化”的态势明显,但还并未固化

  主持人:什么是“社会阶层固化”?如何理解?

  刘精明:社会学中,通常根据人们占有资源和机会的差别而划分出不同的阶层。所谓“阶层固化”,是指一旦社会阶层之间在诸多特定资源或机会分配方面的相对差异长期保持不变,或者稳定下来时,特别是一些特定人群对那些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具有相对垄断权利、而另一些人被阻隔在外的时候,我们称这样的社会中阶层被“固化”了。与“固化”相反的词是“流动”,人口流动是指人在地域空间的流动,而社会流动是指个体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当代一位大社会学家吉登斯就讲过,社会流动停止的地方,阶级便形成了。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刘精明   王志才 摄

  社会流动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的区分,一个人的阶层位置相对父代而言的变动,称为代际流动;一个人一生中自己的社会地位或阶层位置所发生的变化,称为代内流动;“社会阶层固化”包括这两个方面,也即这两方面的流动都渐趋停滞;但前者,代际流动的停滞,更体现出社会封闭的实质。

  社会流动从方向上看,有向上的流动,也有向下的流动,比如某些人从一个小小的工人,做到办公室职员、企业经理等,从社会底层进入社会的上层,这是向上的流动。如果这个社会没有流动,社会就是封闭的,农民工只能是农民工,他们的子代也极少有机会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这样的社会,“阶层固化”就形成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向上流动的渠道应该是畅通的,对所有人来说,机会是均等的。

  杨继绳: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动称为“阶层流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都希望向上流动。社会流动通畅使处于下等阶层的人们有进入上层的机会,有希望,有盼头,因而化解阶层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社会阶层固化”恰恰是因为这种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了。如果下层的人们看不到上升的希望,不满情绪就会增加,产生一种社会张力,张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社会震荡。可以说,社会流动是阶层和谐的重要保证。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是终身不变的,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有两种因素,一是先赋性因素,即靠家庭背景;二是后致性因素,即靠个人努力。先赋性因素作用太大,这个社会的流动性就小,继承性就大,也就是世袭性强。固化和流动本来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固化和流动随时都在进行博弈,只是分哪个强、哪个弱;比较开放的社会,流动性因素就强一些,比较封闭的社会,先赋性因素比较强。目前的社会,这两个因素哪个占主导地位呢?我估计先赋性因素可能占70%,后致性因素占30%。社会阶层一旦固化,社会就失去了弹性。玻璃是没有弹性的,一有震动就会破碎。所以,“阶层固化”的社会是容易破碎的社会,在日常表现中就是阶层磨擦、阶层冲突。

  主持人: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态势如何?如何科学地看待当前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

  辛鸣:要对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问题给出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回答确实不太容易。因为如果说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已经固化了,这不实事求是,而且这个结论我们也不能接受;但如果说目前中国社会阶层根本没有固化的态势,又好像跟大家切身感受有比较大的冲突。面对这种情形,我倾向于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态势明显,但社会阶层并未固化。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判断?这涉及我们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价值的基本评估。这就是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发展中已出现了很多需要引起警觉的问题,但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具体来说,有三方面的态势应该引起警觉。

  第一,社会阶层等级化的态势越来越强烈。从学理意义上讲,社会阶层在社会学里面是一种双重混合的概念,它既有等级的涵义,同时又有身份和职业的涵义,而且后一重涵义的权重应该更大一些。等级反映的是上下高低的特点,身份职业则主要反映平行多元的特点。社会阶层没有等级是不客观的,但应该强调和彰显的是职业与身份的平等。因为目前社会学上对阶层的划分完全不同于政治层面对阶级的界定,基本是以职业来进行的,身份、地位、财富、声望跟职业是相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话,那么身份何来高低贵贱之分呢?阶层何来等级之分呢?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  鸣  王志才 摄

  但目前大家更多的是从等级化的角度来谈阶层的概念。比如我们惯性地把社会阶层分为强势阶层、弱势阶层或者上流阶层、中产阶级、下层阶级,这么多上中下,强势、弱势的划分态势,客观上就是阶层开始固化的症状,等级化本身就是固化的开始。

  第二,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社会代际提前传承的迹象。一般来说,虽然社会发展是一代一代传递的,但上一代是贵族,下一代还是不是贵族就说不准了,老话讲“富不过三代”。如果要想保证“富过三代”,怎么办呢?就是提前进行代际内的传承,把财富和权力提前交接给下一代。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词就是“富二代”、“官二代”,这表面上是在说“二代”,其实“二代”背后的潜台词是“一代”。前段时间传说房子要征房产继承税,结果出现了爸爸用两岁儿子的名字买房子的案例;最近披露出来银行业竟然出现了“娃娃股东”,很多份额不算小的股东只有七八岁、十多岁。这说明什么?财富在代际内部已经提前进行转移了。这样的转移,就是想让目前的阶层状态尽早固定下来,并且一代一代地固定下来,甚至都想抗拒自然规律。

  第三,社会阶层之间的疏离与隔阂有蔓延态势,甚至渐现敌意。社会阶层分化的社会目标与社会价值是社会融合而不是社会分离。尽管社会中的各个阶层有差别,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社会分工的客观需要会让各个阶层都感觉很好或至少相对满意。可是,现在我们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感觉不好,“仇”字满天飞。“仇官”、“仇富”的社会心态,反映了下层百姓对上层的忌妒、怨恨心理;反过来,这些上流阶层人物心里也不踏实,前段时间药家鑫的案子很有典型意义,大学生开车撞人了,本能反应不是先送被撞者张妙上医院,而是想着农村人难缠,所以把她杀了。这个案件背后折射的是什么?药家鑫和张妙并没有私人恩怨,但有隔阂。不同阶层之间没有私人恩怨而有阶层隔阂,这是最可怕的。就是因为处于不同的阶层,我就认为她对我不利,要防备对方阶层,这就是隔阂。这种隔阂会导致什么?是社会阶层的排斥,一些弱势阶层会被天然地排斥在社会发展之外。

  通过以上这三个特点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说,“阶层固化”的态势已经开始比较明显化了。明显化到什么程度?就要看这三个特点究竟强烈到什么程度。至少现在来看,这三个态势随时都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这些例子已经成为大家都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东西。

  刘精明:人类社会有了阶级以后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能够把自己资源和机会的优势传递到下一代。只要有了家庭,人类社会形成以后,我们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向下一代传递,是一种自然的情怀,它并不可怕。为什么城市的孩子生下来都不想放到农村去?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有一个积累,把自己的优势向下传递,这实际上是人类进步的方式。所以说,“阶层固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任何历史时期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可怕的是什么呢?下一代之间缺乏竞争,没有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是最大的问题。“富二代”、“官二代”的问题就是他们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太大、太突出了,以至于引起公愤。这是社会里面极端的一部分人,但这样一类人在任何社会里都会有。英国的财产阶级传递比任何国家都要强烈,他的财产自然就是子代的,继承性强。我们不可能希望所有的企业家把财产都捐出去,把自己的企业送给别人,这是不可能的事,你不能做这种期望。

  但核心是有没有制度保证,让一些不是“二代”的人能够从底层通过奋斗流动到上层来?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要吃要穿要生存,需要用自己的资源到社会上去换取商品和服务。但不同阶层的人用来换吃换穿的资源和能力是不相同的,有财产的人通过财产去换取商品和服务,有权力的人通过权力去换,有知识的人可以通过技能去换,这些都没有的人就得靠体力去换。那么,没有财产和权力的人机会在哪里?机会是不是公正、均衡的分配给大家?弱势群体他们的子代有没有可能通过上学或其他途径来改变命运?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