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教育的“起跑线”
2012-05-09 15:52:00  来源:《时事报告》2012年05
 

  宾:

 烽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北京二中分校教学主任

    学大教育集团副总裁

    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

主持人: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少年来,为“响应”这句口号,占坑班、补习班层出不穷,赞助费、补习费五花八门,对应着的是孩子越来越少的休息时间和家长们越来越重的支出负担。国家一直将“减负”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与目标,但在起跑线面前罕见成效,究竟该拿起跑线怎么办?社会、学校和家长一起挠头。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似无还有”的起跑线

  主持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人们喊了很多年,也听了很多年。到底存在不存在起跑线?如果存在,合理吗?

  洪明: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非常纠结的话题。到底有没有起跑线?严格地讲,教育这项公益性事业,本身不存在起跑线,因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培养人,对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挖掘潜能学本领;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所谓的起跑线是对教育异化的结果。这个异化的过程很微妙,它附加给教育另一层意思,什么呢?就是教育是一个赛跑的过程,它有一种竞争的色彩。因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为社会选拔人才的功能,有选拔就有淘汰,因此自从有这个功能之日起,教育就已经超越了它原有的意义,被异化了。

  王烽:关于起跑线这个问题,杨东平先生的观点很有意思。他说人生的确是赛跑,但不是短跑,甚至不是中长跑,而是马拉松。起跑线对于马拉松来说,是最没有意义的。起跑阶段跑得快有什么用啊?后面你可能就没劲儿了。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

  起跑线本不该有,但实际上它确实存在。这个起跑线不仅拴住了高中阶段的许多学生,而且拴住了初中阶段的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向下蔓延到幼儿园阶段、胎教阶段,弄得大家都很疲惫。

 烽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王志才 摄

  牛颖:我担任教学主任这个职务、管理小升初的招生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北京二中因为是体制改革学校,有一定的招生自由度,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学生。头几年的招生场景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大操场,进深大概有50米,前面摆一排桌子,留出最长的道排队。学生们人人背一个偌大的包,走到老师面前,不用说话,先哗哗地倒书包,倒出来很高一摞证书。不得不说,这样的场景,刚开始是非常震撼的,瞧得我们后脊梁发凉,立刻反省自己——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该报班了?我们一年招400多个学生,最多的一年每天要面试2000多个学生,我们要记录:这个孩子都获过什么奖,是不是市(区)三好,是不是有奥数奖,是一级还是二级;还有英语,甚至公务英语,有的孩子都拿到了公务英语二级的证书。才艺、技能更是五花八门,不少孩子的钢琴水平都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八级、九级。当时我们就想,这么点大的小孩儿,是怎么学完这些东西的?

  薛婷:作为家长,我们也想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我们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不可能拿孩子的前途做赌注。我们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无形中就给孩子加了很多的砝码,贯穿到幼儿教育、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各个阶段。说实话,我们很困惑,也很无奈。   

  洪明:起跑线造成的恐慌心理是很普遍的。去年我们调查发现有一个“三年级现象”,以参加课外班为例,数量普遍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猛增的,各类课外班和语、数、奥等带有选拔性质科目激增。孩子在一二年级也有上课外班的,但还是以琴棋书画为主,到三年级明显不一样了。起跑线在什么地方?绝大多数家长认为三年级是个爆发阶段。

  “选拔赛”和“不公平”联手拉起起跑线

  主持人:看来起跑线确实存在,表现出来的是家长的焦虑、名校的抢手、孩子们成堆的证书,那起跑线存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王烽:如果追问原因,可能没有人去认领这项责任。你问起谁,谁都觉得主要责任不在我这儿,但现实又是起跑线这个紧箍咒越念越紧。

  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以高考制度为核心的教育体制问题。激烈的竞争再加上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将压力层层向下传递,一直传递到幼儿园,甚至更小的阶段。拿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就肯定存在一条线,有人差一点儿,有人超一点儿。但是,假如说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道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甚至不当状元,个人的人生幸福、人格完整也可以是成功的标志,人生赛跑就不是朝一个方向跑,就不存在尖锐的输赢问题。竞争还是有的,但被碎片化了、小圈子化了,像现在这样让人寝食难安的起跑线就没有了。

  除了以高考为首的考试升学制度,跟它相关的学生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学校评价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一整套考核制度体系,决定了应试教育像紧箍咒一样拴着教育,拴着学生,无形的起跑线就形成了。以地方政府对教育干部的考核制度为例,一个班、一个学校学习成绩怎么样、升学率怎么样,直接决定了学校校长能否升迁、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等等。

  还有一些商业化的教育机构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商业因素不是始作俑者,但确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赢在起跑线”这个口号应该是他们提出来的。这个口号提得很妙,既适应了我们现在教育体制的现状,也抓住了家长的心理,同时为开发更多的教育产品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我通过调研发现,一些老师被商业利益诱惑了,有些教学内容在课上不讲,“我就讲这些,如果想学得更扎实,课后可以报某某班来找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王志才 摄

  洪明:我认为起跑线的存在,第一是整个社会选拔用人的机制造成的。今天的社会等级的划分比以前更明显了,阶层之间的沟壑也更深。社会阶层状况必然会反映到人才选拔机制上,人才选拔机制又必然要落到教育的头上来解决。所以,我认为社会用人机制倒逼着教育发生变化。过去有句话形容高考叫“一考定终身”,大学生都是国家包分配,“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后来没有了这个说法。各行各业都没有了一考就能决定的说法,想当律师你要考,想当医生你要考,即使博士毕业,想进一些所谓高端行业就业,也还要面对面试、笔试,甚至心理测试等这样那样的测试。社会的用人机制不断地在对教育产品、受教育者提出挑战,在教育行业里,选拔性质越来越凌驾于教育的“教化”本性之上。

  第二,是因为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化。为了适应社会人才的分配,学校系统内部也发生分化,重点校、非重点校,有的地方分星级学校、普通学校,还有职业学校跟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异。它们的差异使得人们在受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层层分类,层层选拔,导致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卷入竞争,“人往高处走”慢慢演变成人们的共识。即使在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还是会产生竞争,谁不想在入学的一开始阶段就享受更好的教育呢?这促使人们在就学过程中内心无法平静,特别是家长。

  今天的家长对子女追求成功的诉求比以前更强烈了,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败对于家长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简单地来说就是“输不起”。而且我们调查发现,越是高学历家庭对于孩子的竞争性,即通过快班等各种方式增强竞争力的动机就越强烈。

  薛婷:有些家长说,我不让我孩子接受这种培训,只想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那就得看这个家长有多强的定力,一开始可以,甚至可以坚持到五年级都不报,但是你到了六年级再不报,心里就会特别慌,因为孩子的同学大多都报了。现在小升初的考试,考试内容里面奥数占的比例就挺大的,我儿子以前就没报,但是后来我还是报了,如果你不报就考不上重点班。

  邓强:不少人都看到社会培训机构的成长和壮大,也有人认为起跑线是我们喊出来的。但我要说的是,这种观点恰恰是颠倒了因果关系,不是市场大喊起跑线,起跑线就诞生并存活下来,而是先有起跑线,而后市场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的需求给表现出来。起跑线本身存在于家长心中,如果不存在,喊出来也没用。西方就是这样的,欧美国家几乎没有课外辅导的概念,只有各种营、各种兴趣活动。有一种理论说课外辅导实际上是一种“影子教育”,公立教育体系是什么样,对应着就有什么样的课外辅导。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