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2013-08-23 15:38:00  来源:《时事报告》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近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为使广大干部认识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本期邀请三位专家和一位从事基层工作的街道工委书记,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樊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群众工作:衡量社会建设的标尺

 

□ 樊 平

 

  当前,中国面临着四个深刻转变,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滞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或由市场经济发展所引起,用过去的计划经济的办法已经无解了;或是由于社会进步和形势变化,以前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不适用了。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收入分化明显。经济发展了,但人们的收入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内在的必然分化,而且单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平衡和解决,需要新的社会机制来协调。

  第二,由于社会分化、社会流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职业结构重构和重组,使得过去稳固的基层社会组织面临解体或涣散的境况。比如,失去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依附的单位制、生产队体制,现在城市社区和农村的居民,普遍存在着“个人单兵化”的趋势。这要求我们要再度重视促进基层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建设,将被市场经济打散的基层社会组织重新组织和建设起来,并有针对性地定位组织功能。

  第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现在一些地方不仅没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反而损害甚至侵犯人民群众利益。部分群众面对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和身边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些都加大了群众工作的难度,尤其在涉及到利益协调问题时,传统的简单化的靠教育、说服的处理方式很难让群众接受。换句话说,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

  第四,群众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互联网也给群众参与和监督提供了全新渠道,而与此相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尚有滞后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这标志着由过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转变。这个转变是针对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态势提出的。从大的社会形态演进来看,在社会转型的中后期,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从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来看,经济建设在转型的前期起主要作用,社会建设在转型中后期起主要作用。

  社会建设必然涉及到群众工作,必然需要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因此,可以说新时期的社会建设需要的是全方位、高质量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的满意度和有效性也是衡量社会建设的一个标尺。

  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的方式要延续,更重要的是要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工作任务,围绕社会建设,把握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准确理解群众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研究和探索群众工作的方法论,这样才能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有社会分化和社会发展的阶层视角、利益群体视角,要注意到现代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要研究不同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构成和发展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民财富总量和人均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工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这一变化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群众基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讲群众,主要是讲“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农大众以及知识分子。现在群众的社会基础比过去有了很大扩展。我们今天所说的干群关系所对应的群众概念,既包括传统延续下来的社会阶层,也包括新出现新产生的社会阶层:有的阶层内涵和边界相对清晰;有的阶层现在还处在持续地转变和过渡之中;有的阶层名称延续下来,其内涵和行动逻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例如今天的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在代际更替上已经表现出经营方式和经营素质的巨大差异。这些新情况,需要我们的干部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能够发现、反映和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这是新时期群众工作对党的干部素质的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所必需的。

  其次,做好群众工作,还要注意群众的主体诉求和主体群众的诉求。在以前的群众工作中,积累了大量下乡入户、促膝谈心、访贫问苦的生动案例和经验。这些优秀传统仍然要坚持,要关心群众疾苦,要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但现在仅这样从行为上体现亲民爱民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主体群众的诉求,要注意群众的主体诉求。今天,可以说绝大多数群众都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有的地区已经进入富裕生活。因此,除了要关注群众的物质利益的实现,还要注意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们这方面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上传统办法比较多,新办法少;对群众的管理办法多,服务办法少,特别是对特殊人群、新社会组织等的服务存在很多空白点。新办法只能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即使是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由我们干部来设计,最终还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接受群众的评判。

  干部个人对于贫困群众的个别援助固然有及时和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助于亲民爱民互动关系的建立,但是用制度解决问题,特别是用制度解决那些经常地反复地规模出现的问题更为有效。在党的群众工作中,把群众的迫切要求纳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制度建设,更为重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要措施。

 

 


黄苇町:求是杂志社研究员、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既要创新,更要务实

 

□ 黄苇町

 

  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给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只有根据情况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思维,改进工作方式,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第一,要坚持党的宗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人民群众长远和根本利益,现阶段具体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这三者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以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现实利益;也不能以符合大多数群体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在某些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上,简单地讲少数服从多数也是不对的,就是说我们在关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必须通过协商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要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而且关注民生还要和发展民主联系起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为群众办实事儿上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恩赐思想。也不能以为群众办实事为理由进行脱离监督的不规范操作,不规范就容易导致腐败。民生投入也是纳税人的钱,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做到大家的事儿大家办,才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作用。现在随着我们国家、各级政府民生投入量的增大,民生投入资源、资金越来越多,我们要防止这儿成为新的腐败高发区。

  第二,针对传统群众工作中影响力下降问题,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还要努力创新群众工作载体和群众联系方式,改变离开组织或行政资源就不会和群众打交道的现象。所以,既要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也要善于利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资源,搞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我们还得学会做网上群众工作,现在全国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网民,我们既要依法加强网络管理,也要学会利用这一低成本、大面积、高速度的现代传播工具来宣传、教育、动员群众和进行在线交流。有人看到某些干部祸从口出,就认为我们面对网络应该“谨言慎行”。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治本之策是真正树立公仆意识,那些说话走火的领导干部,骨子里就没有摆正个人和群众、被监督者和监督者的位置。

  第三,要坚持眼睛向下,深入一线,深入实际,这是提高群众工作本领的主要途径。现在我们有些干部缺乏基层锻炼,不了解群众愿望,不掌握群众心理,不会和群众拉家常,更不会同基层群众打交道,就是缺乏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我调研时听说,有一位干部去地方挂职,结果挂职结束回来时,单位派车接他,他坐在车里不出来——因为挂职的两年里,总有人给他开车门,已经不会自己开车门了!他到下面挂职,比在上面还脱离群众。所以我们既要注意选拔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到领导机关工作,也要鼓励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放下架子,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要学会跟群众平等交流,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为群众排忧解难,靠近群众,才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这里,对群众的感情很重要,因为感情决定态度,感情产生动力。现在我们有些干部,原来也是群众的一员,但是随着地位的变化和职位的升迁,对群众越来越漠不关心。有的甚至受所谓“潜规则”的影响,认为“眼睛向上才能上去,眼睛向下就会下来”,“领导喜欢的会进入领导层,群众喜欢的会留在群众中”。所以就只怕上级批评,不怕群众反对,用作秀代替做事,这样势必凉了群众的心。

  第四,要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切忌空话、套话、官话和大话,只有理论和实际生动地结合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才能鼓动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句错话,也没有一句真正有用的话,群众也只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们的理论宣传还得有针对受众的特点。北京有位工科院校的教师在课堂上讲,邓小平理论就是“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两只猫(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四只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后来有人批评说,这是把邓小平理论庸俗化。我认为这个可以具体分析。如果我们对党校的干部学员这样讲,肯定不合适,因为系统学习、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党校的任务。但是如果对20 岁左右的工科大学生这么讲,我觉得很有创意,一是抓住了邓小平理论的最核心也最形象的内容,二是琅琅上口、非常好记。如果把这几条讲透了,大学生也记住了,并且尝试着应用在实践中,就说明我们的宣传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五,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证。因为群众不仅听我们怎么说,更会看我们怎么做。我们党最早几位领导农民运动的领袖,如澎湃、夏明翰,都是出身大地主家庭,他们抛弃荣华富贵的前途,发动农民起来革命,甚至带领农民来分自己家的地,家里人认为他们疯了,农民也认为他们疯了。当时农村文盲占90% 以上,也很少有人知道外面世界是怎么回事儿,无论我们讲马克思主义还是劳工权利,他们都很难听懂,更不要说理解和接受。真正吸引农民就是这些共产党员的“另类”表现,他们身为富家子弟,却无纨绔之风,为穷人的解放,不惜散尽家财,甚至献出生命。所以,人们才认真地听他们讲的道理,琢磨道理在哪里,琢磨他们的“主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如果说,在中国城市是先有马克思主义,而后有共产党人,在农村恐怕是先有共产党人,而后有马克思主义。亿万不识字的群众正是从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中,认识到党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穷人的真理”。因此,做群众工作既需要提高理论水平,更需要身体力行、表里一致。

 

 

祝灵君: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政党制度研究室主任

 

做好群众工作的五个原则

 

□ 祝灵君

 

  我们党历来强调,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理念应该落实到党领导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如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意识;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压缩政府层次,推动政府层级结构或组织结构扁平化、将政府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等等。

  为了落实好这个理念,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尤其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化原则。群众工作要做科研,不做科研不行。群众工作要有抓手,如果没有抓手,群众工作就做不到家,门外面的风光无限好,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就因为没有把手,有了把手,外面的风光无限好我们能看得见。所以,要着眼于掌握群众心理、政策的科学性与延续性、群众需求层次变化等规律,踏踏实实开展“科研”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中的“科研”工作,首先需要有一支专门研究群众心理、群众反馈、 干部行为、干部心理等方面的科研队伍。“科研”就是发挥各类专家的作用,科学设计新时期党群工作模式、方法和流程,长期跟踪基层群众,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经验,为党做好科学、有效的群众工作当好政策参谋。

  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还需要“科教”的支持,也是要有一支专门的政工队伍。他们尽管不从事研究工作,但是能在“科研”成果的指导下,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同一个声音”准确地传达给全体党员干部。

  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还需要“科普”工作。“科普”工作更需要一支庞大的社工或志工队伍,他们把党的理论、党的政策用群众听得懂的“方言”传达给广大群众。

  领导干部要学会利用科研、科教、科普的工具,对一些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归类分析,找问题,想对策,运用科教手段,达到科普的目的。其中,科研是一种态度,领导干部要对问题多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决策,不能凭空设想,更不能闭门造车;科教是一种方法,采用科教方法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地传达到全体党员干部队伍中去;科普是一种艺术,全体党员干部要把所获取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传达给广大人民,要让人民听得懂、听得进,不下一番功夫,不讲究一定的艺术是难以达到好效果的。

  2.“约定”化原则。在新时期,随着人们利益不断分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出现,群众的权利意识不断上升,这决定了党的群众工作要有“约定”意识。通俗地讲,群众工作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党群关系“公约”。

  一般说来,约定包括口头承诺和书面承诺。口头承诺最简便、最直接,其基础是信任。领导干部在运用这个工具时,要尽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出尔反尔,言而无信。需要说明的是,口头承诺失约后的社会影响相当恶劣,应该对此有足够重视。作为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履职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干部的信用管理,督促他们对群众的承诺全面及时兑现,不开空头支票。

  书面承诺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如双方签订协议、合同、承诺书等。干群之间的书面承诺主要出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互动上,如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在竞争性选举中的竞选承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承诺,等等。当前,在全国一些地方兴起了一种党群干群关系“公约”的实现形式:各种形式的公民论坛、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

  定“公约”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趋势,通过《干群公约》《同事公约》、《家庭公约》、《师生公约》、《同学公约》、《邻里公约》等推进干群行为规范明确与角色交换训练。一旦党员干部和群众都有彼此定“公约”的意识,并形成一种行为习惯,那么党的群众工作就有了真正的“抓手”。

  3. 社会化原则。做好群众工作应该积极吸纳包括普通党员参与的一切社会力量如社会组织、“社会人”等参与到群众工作中去,当前更要大力培育社工与志工力量,使他们成为政工的有力助手。

  所谓政工,是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专门从事群众工作的工作人员,他们承担着上传下达,为党传递民声,为民通达政情的职责,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力军”;所谓社工,是指扎根基层专门为群众服务的社区专业人士,他们与群众生活在一起,熟悉群众的情况。其中一部分社工是群众的朋友、老师和“领袖”,是党在新时期的培养对象,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力军”;所谓志工,即义工,是有志于从事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他们生活在群众中,是群众的积极分子和优秀代表,是我们党培养和发展的对象,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后备队”。

  在党的群众工作中,要坚持政工、社工、志工(简称“三工”)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分工,尽管党员干部的力量(和群众相比)远远小于群众的力量,但是借助于“三工”传动机制,仍然可以有效地将群众动员起来。因此,在“三工队伍”中,合理的力量分配应该是志工数量“大”,社工数量“中”,而政工数量“小”。

  群众工作的最佳效果是深入群众、深入家庭。如果党的工作能够影响到群众的家庭,则表明群众工作做得深、做得扎实。因此,合理分配政工、社工、志工队伍的人力资源配比,使“三工队伍”一头连接党组织,一头连接家庭,建立党、政工、社工、志工、家庭的“五级三工”的有效动员机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已充分表明,什么时候群众工作“做”进了家庭,什么时候就能高效地动员群众。

  4. 通畅化原则。党除了要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外,还要善于疏导人民群众的情绪,也就是让人民群众的情绪“通畅”,这个工作被称为“情绪管理”或“情绪疏导”。 情绪管理的空间有“四个”, 分别是:家庭、学校、单位、社会。一个人实际上只有三到四个生活场所:家庭、单位、学校、社会。个人的情绪不好会带到单位,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人又带到家里,家里人再传染给小孩子,小孩子出去就把猫踢死了。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在任何社会,好情绪是“资本”,坏情绪则是“成本”。

  当前,情绪管理工作应该坚持“四有原则”:一是“有人”。要有一支扎根群众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需要由“政工”、“社工”、“志工”组成,群众思想情绪有波动时,可以找“三工”问一问专业意见。二是“有地”。争取群众的工作一定要有一个类似“民间教堂”的网络。这个网络应该分布在社区/ 学校/ 单位“三区”范围内,群众情绪有波动时,能到“民间教堂”去“定定神”。三是“有趣”。思想工作要“有趣”,群众才爱听,也听得进。四是“有用”。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认可便是“有用”,“有效果远比有道理更重要”,群众在实践中发现“有用”,就会感谢党、回馈社会。

  5. 差异化原则。做群众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要研究人的需求。人的需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或者随着需求的满足而产生新的需求。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客观规律,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合理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群众利益的满足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所以,利益工具的使用应该注意“度”的把握,当对一种需求层次满足过快而又没有做好满足更高需求层次的准备时,过多、过快的利益满足容易制造出新的利益矛盾。针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需求层次应该使用不同的利益满足工具。反之,违背差异化原则,则可能导致利益满足中“牛头不对马嘴”,群众工作花了大力气,群众心里却并不领情。在资源分配和利益满足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能厚此薄彼,体现在党的政策上应具有连贯性、透明性;在同一需求层次上,因人而异设定标准,会导致群众因为攀比而出现需求差异,新的矛盾就产生了。

 


李会增: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工委书记

 

用心贴近群众

 

□ 李会增

 

  做好群众工作,最核心一点是要贴近老百姓、贴近群众,而且要用心贴近,不能只用形式贴近。近年来,我们街道摸索出一些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以群众为本,以服务为主,立足于知民情、倡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主要的做法有几点:

  一是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交朋友。首先,政府工作人员要真正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读懂老百姓的心。比如说建设服务型政府,过去我们更多地是被动提供服务,但往往给了群众服务,群众还不一定买账,还有怨气。为什么?因为提供的服务群众不需要,而群众真需要的服务我们还没有跟上。怎么能提供群众需要的服务?我们搞了“入千家、问千人”的活动,问老百姓需要什么,按需提供服务,不是简单地把上级政府的政策贯彻落实了就完了。我们建立了处级领导干部“挂钩”社区、街道机关干部到社区代职、社区工作者包片等机制,将社区、街、巷、胡同化成片,形成网格状,社区工作站的书记、站长和工作者要包片、包院、包户。这样,干部和群众联系热络了,增进了相互的理解,从而获取了群众的信任。

  其次,还要以真情换取真心。我们社区的主要干部,每周都到社区办公一天,有的社区书记、站长还把手机与社区服务热线电话绑定在一起,以便随时能和群众联系。近几年,我们街道里面实行了“六必访”制度:“黑红白事必访、家中有困难必访、有病必访、家庭邻里纠纷必访、突发事件必访、节前必访”。通过这个制度,让群众真实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友情和亲情。

  二是必须畅通民意渠道,及时了解群众的呼声。不然,我们做群众工作就是“两眼一抹黑”,群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也不知道群众工作的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有一个居民议事厅制度,群众有什么问题,直接到“议事厅”反映,然后社区牵头,群众讨论解决。比如说我们有个居民院车位不足,为了争停车位,居民之间没少发生矛盾,后来反映到居民议事厅,经过讨论,居委会协调附近写字楼的物业公司,让居民的车晚上免费停在他们的停车场。因为都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群众对“议事厅”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当然,“议事厅”主要议的是街道能办的事儿,办不了的事儿就别议了,议了后解决不了问题,容易打消群众的参与热情。

  除此之外,我们还让楼门(院)长定期向社区管片负责人定期报告本楼门(院)的情况。这个制度实际上就是“请群众做群众的工作”,他们本身就是邻居、朋友,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交流沟通没有障碍。这样,谁家有外来的亲戚住宿?哪条街巷有积水?哪棵树上有枯枝脱落隐患?哪个地方有流浪人员?事无巨细,我们都能掌握情况。

  三是必须解决民忧问题,营造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做群众工作,如果一味干巴巴地说教,不仅没有成效,甚至还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老百姓需要的是你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比如有的群众面临的问题,是现有政策覆盖不到,按规定解决不了的。这种问题解决不解决?我们街道有一个49 岁的居民,身体不太好,又喜欢吃喝。家里面祖上传下来两处住房,被他卖了一处,很快就花光了。他还要卖第二处房子,他妹妹不让卖,但不卖房子,他确实生活没有着落,就要跳楼。我赶紧到了现场说服劝阻。我说:“别想不开,你先下来。”他说:“下来也没人管我。”我就说:“你跳下去就去八宝山了,更没人管你了,你活着下来就有人管你。”如果当时我不承诺,他跳下来摔死了,就是政府失职。但他下来以后,当时的承诺怎么兑现?我们班子后来研究决定,把他送到敬老院去。敬老院的同志看见我都乐:“我们敬老院里哪有这个岁数的呀?”这实际上是不符合现行公共财政政策的,但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是尽职尽责的。这是一个个案,但是反过来讲,这个事儿处理不好,影响的就是一个家庭,影响的就是一大片。所以政府管理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还得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经过这个事情,我们后来在街道家庭经费中每年拿出50 万元,建立民生救助专项基金,专门用来解决这类群众的特事、急事、难事。我觉得,解决好这些群众的特、急、难等实际问题,不仅能体现出党和政府的温暖,也是赢得群众支持和信任的基础。

  解决民忧问题,我们有几点基本经验。即要特别注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特别注重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要特别注重政策无法覆盖且群众又确实存在的急、难、特等问题的解决;要特别注重低保家庭子女教育;要特别注重特殊群体的救助与帮扶。

  四是必须坚持以文育人,不断增强群众的凝聚力。现在群众的需求非常多元,有些群众工作不能就问题说问题,就服务谈服务,还得注意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现在正探索“用文化为群众服务”的理念,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首先需要一个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我们所辖的地区寸土寸金,而且大多地方都早已被商业开发了,有钱都很难找到合适地方。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想方设法,在长安街以南开办了为老年人等不同群体服务的文化场所。我们辖区现在已经建立了30 多支草根的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时装模特队、京剧剧团等文化队伍,成员都是社区群众。街道给他们活动提供场地、服装和资金支持,还聘请专业老师来授课。这种一般聚集了社区内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把大家聚在一起交流,给大家创造一个小平台,这也是做群众工作的一个载体。不用说,大家在一起很高兴,很舒心,很乐呵。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群众工作。

 

责任编辑:孙 爽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