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如何分类推进
2013-08-29 09:38:00  来源:《时事报告》2012年06期
 

 宾: 都    中央编办研究中心主任

     沈荣华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李建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赵鸿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最近正式公开发布,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反响。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任务十分艰巨。积极稳妥推进这项改革,需要准确把握中央精神,深刻理解改革目的,不断凝聚各方共识。

  改革背景:多种因素让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推进

  主持人:当前我国为什么要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辛鸣: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期待是我们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层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万美元提升的阶段,这既是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公共服务需求激增、各种矛盾凸显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发展模式的制约,我们的公益服务客观存在供给总量不足、质量效率不高等很现实的问题。现在社会上老百姓最为焦虑的上学难、看病难等现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的进一步发展,甚至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

  李建钟:从事业单位发展现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功能定位不清。一些事业单位公益目的不明确,未能体现作为政府举办的公共服务机构的性质和要求。二是结构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政事关系未理顺。政府对事业单位有效的监管模式尚未形成,政府干预过多与监管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四是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面向公众服务的事业单位,未能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模式,内部管理行政化、官本位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公众、服务对象和单位职工等参与不够。因此需要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中央编办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洪都     王志才 摄

  沈荣华:从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看,我国现有事业单位人员3000多万人。分类改革后,大约有25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2%。这个数量比例,与国外同类人员所占比例相比,不仅少于发达国家,也少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来说是不够的。这就有一个矛盾,一方面需要更多的事业单位人员来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资源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探索新的改革思路。此外,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对于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有着重要作用。

  主持人: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这两年才开始的,为什么还要出台这个指导意见?

  洪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与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也随之在适应性进行,只不过之前的改革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正因为如此,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和衔接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是靠一个部门或哪个方面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哪个省或县市仅凭改革勇气就能够独立解决的,这就是我们前些年经常说的事业单位改革无法深入的“瓶颈”。因此,需要突破原来各个地方、各个行业自行搞改革、孤军闯难关的格局,把有着3000万从业人员的120多万个事业单位的改革统筹起来,整体性规划,形成一个全覆盖的顶层设计。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