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版“印度制造”
2015-05-04 15:21:00  来源:《时事报告》2015年05期
 

  蓝建学

  20145月上台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推出“印度制造”计划,希望将制造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当前的15%提升至25%,力争把印度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与中国相媲美。

 

  印度自19917月开始全面经济改革。由于短期内无法解决运输、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印度政府选择对基础设施依赖不高的高科技服务外包作为经济发展突破口,印度的服务业自此之后蓬勃发展,近年来更是占印GDP比重的58%,而工业(含制造业)仅占不到25%,农业也不及20%

  但是,印度服务业创造就业机会有限。印度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印度就业市场有4.7亿人,其中90%左右处于非正式就业状态,每年还有1200万年轻人涌入劳动力市场。莫迪认为,如果没有能够容纳大规模就业制造业的发展,印度经济就不可能实现腾飞。

  为了打造“印度制造”品牌,莫迪政府承诺将促进制造业投资,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打造一个“拥有稳定的税收体制、透明公正的政策环境”,力争将印度“营商便利指数”从目前全球第142位提升至第50位。

  根据印度政府最新公布的年度财政预算,20152016年,印度计划在基础设施领域内较上一财年增加投资7000亿卢比(约合113亿美元)。新设国家投资和基础设施基金,每年由中央政府注资2000亿卢比(32亿美元),为有关铁路、公路、灌溉项目提供融资;为吸引外来投资,印度政府拟将落地签证发放范围从43国逐步增至150国,并计划实施一项旨在解决涉及政府合同及项目争端的新法律。种种迹象表明,莫迪政府确实希望大力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和民众收入来源。

  然而,印度发展制造业需要跨越的障碍众多。基础设施残败、营商环境恶劣、工作效率低下、合同履行薄弱等多年痼疾,无不仍令外来投资者“胆战心惊”。此外,印度社会语言、历史、宗教、文化错综复杂,额外增加外资在印经营的难度和成本。因此,印度制造业若想起飞,或是与中国制造业相媲美,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已面临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期。中国与印度位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上的不同位置,彼此不存在同质竞争问题。两国事实上可结成梯度不同的“发展同盟”,实现优势互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印发展伙伴关系。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