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德国靠什么赢得别国尊重
2013-03-26 20:44:00  来源:《时事报告》2013年03期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

  201312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借“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发表谈话重申,“我们必须正视历史,确保我们做国际社会良好的、可信赖的伙伴,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之前,这位女总理还曾表示,德国要成为“欧洲的德国”,而不是谋求“德国的欧洲”。这些坚强有力的表态,与日本右翼领导人对待日本二战侵略罪行的态度、要求修改战后日本的“和平宪法”,突破没有战争权力的束缚相比,形成了鲜明对照。

  笔者在德国工作多年,耳闻目睹战后德国是如何“清算”历史和“战胜”过去的,这里不妨给日本右翼势力提供一面镜子:德国历届领导人不分党派都公开承认,希特勒发动了侵略战争,德国要为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赔罪,请求宽恕。德国对纳粹头目绳之以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和新纳粹重生。通过学校历史课、出版物等教育青年人对纳粹侵略真相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向受侵略国和受纳粹迫害的个人提供经济赔偿。尊重战后国际协定,承认战后边界,放弃领土要求。

  德国在二战历史问题上之所以能采取正确态度,两个关键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外部因素,主要归功于苏美英法4个战胜国战后对德国的管制政策。不论在前苏联控制的德国东部,还是在美英法控制的德国西部,都把旧德国的国家机器彻底打碎,并实施了比较彻底的“非纳粹化”进程。二是法国倡议的煤钢联营,即把当时最重要的战争物资煤和钢统制起来,以防止德国纳粹主义东山再起。

  迄今为止,德国都非常重视德法合作在欧盟建设中的“轴心”作用,注意以平等态度对待周边小国。总结几十年的欧洲政策经验,德国外交部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欧盟问题上,只有取得法国合作才能办成一些事,反之将一事无成。前总理科尔曾私下告诉笔者: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德国往往要把“在先权”让给法国,即使是德国原创的主意,有时也要让法国人出面提出较易办成。阿登纳曾经说过:举行仪式时,法国国歌可以奏两遍,德国国歌奏一遍就够了。科尔还说,德国的欧洲政策正确与否,主要看像卢森堡这样的小国是否满意。据笔者观察,德国上层今天依然遵循这些理念和共识,也正因如此,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平地为自己拓展了“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