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话”需过四关
2013-11-01 13:49:00  来源:《时事报告》2013年11月
 

◎中国教育电视台播音指导、教授  闻 闸

  说话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和诉求,对于公务人员来说,当众说话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不同的听众对象,得体地说话,达到交流信息、阐明想法、表达意图、说服鼓动等目的,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能够展现公务人员良好的形象和素质。要想学会“说话”,公务人员需要先过四道关。

  一是内容关。想把话说好,内容充实是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在工作中要想说清楚一件事,或者说一段较长时间的话,通常需要熟记、掌握数倍于说话字数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包括:党的大政方针,基本理论,本地、本单位、本职工作的基本数据、基本要求以及说话对象的基本情况,等等。只有把这些基本信息记准、记牢,并且能够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地讲好,这样才算合格。当然,记住这么多的内容,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这需要在工作当中慢慢积累。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工作任务的变化,还应该不断地对这个“信息库”进行补充和更新。

  二是语言关。“跟什么人说什么话”是说话的基本原则之一。不同行业、领域、身份的人,各有话语体系,说话时如果不能依据对象选择正确的语言,把话语体系搞乱了,比如对街坊邻居使用一板一眼的外交语言,就会让人感觉怪异和失礼。一般来说,公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熟练掌握并自如使用四种语言:公务语言、管理语言、专业语言、群众语言。

  这四种语言中,公务人员对前三种语言平时听得多、看得多、写得多,就是说得比较少。当说到这三种语言时,有些人常常是肚子里有货,嘴上却“倒”不出来,临场发挥时大脑的遣词造句能力非常薄弱,这也是一些公务人员离开了稿子就不能讲话的原因。怎样才能增强语言组织能力,让自己能够熟练运用这三种语言呢?有一种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每天坚持朗读、讲述5分钟报纸或杂志内容,最好是选择那些专业的时政大报大刊,内容与自己的工作性质越贴近越好。这些报刊大都将这三种语言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对提高使用这三种语言的能力大有裨益。起初可以照本宣科地朗读;坚持一段时间后,可以试着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复述。如果踏踏实实地按照这种方式训练一年半载,就会取得很大进步。

  群众语言原本应是公务人员最熟悉的语言,因为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使用,但一些公务人员,尤其是个别领导干部由于长期脱离群众,张口只会说官话套话,反倒忘了群众语言,让群众反感不已。公务人员要找回对群众语言的熟悉感,要有意识地多到基层群众多、生活气息浓的地方去,倾听别人拉家常、聊琐事,了解群众关心什么、用什么样的语言交流,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库,逐步参与对话,进而提高群众语言的使用能力。

  三是心理关。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一般人难免会有一些紧张,但每个人的紧张源不尽相同。有些人害怕人多,有些人怕领导,也有些人怕群众。究其根源,说话时紧张在于说话人缺乏十足的底气和自信,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者妄加揣度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此外,平时讲话锻炼的机会不多,也是重要的原因。说话前感到紧张时,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让自己放松下来:先两手使劲握拳,然后迅速放松,如此一来全身肌肉都会松弛下来。这样反复做三次,就不会感到紧张了。还可以尝试心理暗示,暂时认为说话对象什么都不懂,他们既不可能指责你,也不可能嘲笑你。卸掉了心理包袱之后,说话的效果自然也会比较好。

  四是态度关。说话时态度不当引人反感的事例不胜枚举。公务人员一开口说话,就代表着政府、单位形象,态度如何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公务人员受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养成了谄上欺下的习惯,跟领导说话时谦恭至极,而面对群众时高高在上傲慢无礼,这些都不利于公务人员树立良好形象。无论面对谁说话,公务人员恰当的态度都应是谦虚有礼、不卑不亢,有了良好的态度,才能换来真诚的交流与沟通。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