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裁为何难以成功
2014-06-09 13:57:00  来源:《时事报告》2014年06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崔洪建

  最近乌克兰局势持续紧张,美欧高举制裁“大棒”,俄罗斯则强硬面对,国际制裁这一行为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自国际关系产生之日起,国际制裁就已存在,并往往被政治、经济实力较强的一方所采用。它泛指实施方采取除武力方式以外的政治、外交、经济、金融以及技术等其他方式,迫使被制裁方屈服,放弃其既定政策或改变其行为。

  虽然国际制裁手段被频繁使用,但能达到目标的国际制裁在现实中却并不多见,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国际制裁合理性的前提是“断定威胁、破坏或侵略行为是否存在”,而国际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强权政治的存在以及国家利益的分歧,对威胁、破坏或侵略行为的认定往往是不一致的。如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对朝鲜的长期制裁,就遭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反对,而美欧等对伊朗、叙利亚的制裁也没能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

  第二,美欧等西方国家滥用国际制裁,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危机的化解,反而会激化矛盾、恶化事态。美国长期对古巴、朝鲜两国实施的片面制裁,非但未能如愿推翻两国政权,反而激发了这两国强烈的反美情绪,有的国家甚至因此寻求“拥核自卫”,对地区和平造成损害。

  第三,国际制裁往往是“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双刃剑,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分歧常常会使制裁方政府与国内经济界及民间力量难以协同。在此次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德国政府和在俄拥有巨大商业利益的德国企业之间就存在明显分歧。目前,德国有超过6000家企业在俄投资,德国企业界就反对过分制裁俄罗斯,因为这必然损害德国企业的利益。德国政府在对俄制裁问题上不得不考虑企业界的利益、诉求和压力,导致其立场软化,措施有限。

  第四,尽管国际制裁往往以对方政府为打击对象,但受制裁方的民众生活也会受到直接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这无疑将削弱制裁的合理性。针对伊拉克、苏丹和伊朗的制裁,都不同程度地导致这些国家经济恶化、民生凋敝,国家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

  第五,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存往往使得国际制裁波及第三方,削弱其合理性,同时受制裁方也可以通过市场、资金和技术转向来削弱制裁的有效性。

  自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由于美欧在与俄罗斯经济、能源关系上的显著差异(欧俄贸易额为美俄贸易额的10倍、欧洲1/3的天然气供应依赖俄罗斯)以及欧洲内部各国明显的利益分歧,已经实施的前两个阶段制裁,仅限于对俄罗斯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实施签证禁令和资产冻结,效果有限,继续进行更具实质性的全面制裁更是障碍重重。

  同时,市场对于美欧加大制裁的预期也已经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资本外逃、信用评级下滑、卢布贬值、增长预期下降等负面影响,但在国际能源价格坚挺的情况下,俄罗斯经济在制裁压力下尚能支撑,双方制裁与反制裁斗争的结果短期内难见分晓。决定这场斗争结局的将不仅是双方的综合国力,双方的意志力、抗打击力、对社会的动员能力以及能够从国际社会争取到的支持等因素,也会影响斗争的结局。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