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政治中的“蝴蝶效应”
2012-03-07 16:24:00  来源:《时事报告》2012年03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阮宗泽

  26岁的穆罕默德·布阿齐兹是个十分平凡的阿拉伯年轻人,在突尼斯一座小城,靠贩卖蔬菜水果维持生计,理想是攒够钱买一辆卡车。20101217日早上,他却做出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买了一瓶汽油,在当地政府门前自焚。原因据说是其小贩生涯因没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而被禁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布阿齐兹最终因伤势严重去世。

  谁也没想到,他的这一把愤怒之火竟点燃了北非中东广袤大地的愤怒,不仅使突尼斯在阿拉伯世界中的“稳定之岛”形象轰然倒塌,还间接促使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城头变幻大王旗”:穆巴拉克下台,卡扎菲命丧黄泉,也门总统萨利赫远走他乡。一次看似稀松平常的个人抗议,却演变成改写阿拉伯世界现代史的大事,个中缘由发人深省。

  如果说,布阿齐兹是无意之间触动了北非中东地区变革的扳机,有些国家却有意将国内问题放大成国际问题,以转移注意力。2008年秋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几乎在一夜之间波及所有国家,使全球经济转瞬进入漫漫严冬。美国爆发的“99%反对1%”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也迅速扩散到全球多个国家。而美国总习惯将其自身经济困难归咎于他人,推卸责任。目前因国内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高企,便试图输出内困。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出现竞相“敲打中国”的倾向,把中国当成其经济不佳的替罪羔羊,在人民币汇率、贸易不平衡等问题上,频频向中国施压,还美其名曰要中国“承担责任”。

  上述事件表明,国内政治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国际政治国内化则是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利比亚政权更迭就是典型例子。由于巨大的石油利益和历史恩怨,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阿拉伯之春”浪潮,开动世界上最强大的媒体机器,大肆煽风点火,打击异己,甚至不惜兵戎相见,统治利比亚40多年的卡扎菲政权转眼倾覆。眼下,叙利亚同样处于西方的高压之下,国内的反对派受到其他国家抗议活动的鼓舞,并得到西方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一门心思要扳倒巴沙尔总统,在叙利亚实现“改朝换代”。战火已经点燃,叙利亚局势每况愈下,很可能是下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再有,随着人类对地球上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气候变化、水资源和粮食短缺、人口膨胀等等,已成为“没有护照的威胁”,其影响跨越国界,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论人种、肤色、国籍、政治制度、价值观,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自去年夏天以来,非洲东北部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和乌干达在内的“非洲之角”地区遭遇60年罕见大旱,导致粮食产量直线下降,加之全球粮价暴涨,“非洲之角”陷入死亡困境。其中最触目惊心的是索马里大饥荒,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370万人面临生存危机,就是一次警钟。有研究警告说,气候变化加剧而导致的水资源缺乏以及环境恶化,可能引发一些国家内乱,出现“气候变化难民潮”,甚至因争夺资源而开战。

  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全球化狂飚式地高歌猛进,人员、资本、技术和信息的流动超越国界,已经推倒了国际与国内政治之间的“柏林墙”。全球治理与国内治理的边界不再泾渭分明,国内政治国际化,任何突发事件都将在瞬间传遍全球,而国际政治国内化的趋势也有增无减。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格局。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需要在各项工作中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同时,需要培育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多一些全球关怀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