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释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热点问题答疑
2015-02-13 14:33:00  来源:《时事报告》2015年02期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以后还能继续增产吗?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要政策不发生重大失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受伤害,不可抗的自然灾害不连续地在全国范围内发生,如果社会需要粮食增产,我国农业是可以让粮食继续增产的。但不能忘记我国曾有几次“粮食增产—粮价低迷—积极性受挫—供给紧张—政府重视—粮食增产”的周期。十多年来,我国对粮食实行托市收购政策,粮价稳中趋升,政府相关部门按预案及时启动收储,避免了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现象的发生,这为打破粮食周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托市收购政策克服了谷贱伤农的恶果,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国内粮食生产付出的代价太高,粮食库存居高不下,陈粮变成陈化粮的风险上升,国家收储农民新粮面临严重的仓容不足难题,粮食加工企业因恶性竞争而普遍亏损制约竞争力提升。未来仍需继续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粮食政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重农业多功能性,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民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如何进一步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

  农民收入的提高势必会拉动整个社会消费的提高。我们现在有些产品在城市里明显过剩,但是在农村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比如说,现在很多农村居民洗衣服还是用手洗,为什么不用洗衣机呢?因为没有自来水,用洗衣机就很难,其他家用电器也是这样。我们的农村地区虽然经过电网改造,基本上做到村村通电,但是线路老化、电压不稳定,制约了许多家用电器的使用。农村基础设施一旦搞上去,比如水、电、气,让农村彻底告别烧柴做饭,让自来水能够流进每一户农家,让网络、电视、电脑等都进入农民的生活中,然后我们再下大功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民群体的消费就会得到极大释放。

  

    粮食增产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在不断提高。为何还需大量进口粮食?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在粮食大丰收的同时还大量进口粮食,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农业资源的需要。一方面,我国农业资源稀缺,粮食生产需要消耗多年才能形成土壤肥力和地下水。更为糟糕的是,我国为粮食增产而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影响食品安全,破坏环境。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的第一大国,利用少量外汇适度进口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粮食进口规模总体上比较大,但是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核心的口粮和谷物进口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可以说我国粮食进口的风险可控。第二,有助于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和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我国进口粮食结构中,大豆相对较多。这是因为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动物源性食物消费和食用植物油消费越来越多,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大豆;而我国农业资源有限,国内生产大豆,对农民不利,对国家粮食安全大战略也不利。除大豆外,我国还进口了少量主粮,其中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国内部分品种市场的空缺。第三,国际国内粮价差的扩大和粮食品质差异是我国粮食进口的根本原因。

 

  农民增收实现了“十一连快”,我国是如何保障农民增收的?

  韩长赋(农业部部长)

  2014年,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努力加大了农民增收支持力度:继续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实施了“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完善了农民创业服务体系,推进了农产品流通营销。2015年将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范围和规模,大力发展贮藏、保鲜、分等分级、包装、运销等,不能让丰收的农产品在田间白白浪费,不能让农民总陷入不得不贱卖的窘境。争取出台农产品加工扶持政策,组织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继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抓好乡村旅游示范创建。为保护农民财产权益,农业部还将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组织实施好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

 

  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但目前仍是突出“短板”。“短板”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一是“天花板”与“地板”双重压力。我国不少农产品的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导致进口持续增加。而农产品原材料投入价格上涨、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使农业比较利益持续走低。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二是资源紧缺与粗放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利用效率也不高,为了增产,我国过量施用化肥与农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日益凸显。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阶段,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是“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突出。我国目前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线劳动力年龄偏大、质量堪忧,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是中国农业的重大挑战。四是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农业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光、热、水条件好的长三角、珠三角耕地紧缺,而北部、西部耕地资源多的地区缺水,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向北部缺水地区转移,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大,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库存增加与部分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理解“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

  程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物的新农村”是指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的改善。推进“人的新农村”是指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会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凸显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今后,一要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让“三留守”有依靠有保障;二要做好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不让农村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和记忆中的故园;三要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会议提出要健全金融支农制度,金融支农会有哪些主要举措?

  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发展现代农业的最重要手段,是投入现代生产要素。其中,资金投入发挥着活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血液性作用。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成为资金净流出部门,“失血症”普遍发生。近些年,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消除农村金融空白乡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开展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向小微企业及“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延长涉农贷款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各项金融支农政策不断出台,使得农村资金净流出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是,各地调研发现,由于农业比较收益较低,使得农业投入的激励不足。农业投入缺乏正向激励,需要统筹财政、金融与社会资金,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扩大农业投入收益,使得金融支农政策不会因激励不足落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利就执行,无利就变形”的选择性执行状态。未来的政策导向,还是一方面理顺农业投融资机制,产生正向激励;另一方面健全金融支农的公共政策,走出选择性执行,促进普惠导向的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会议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产业融合互动有哪些真招实招?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从农户层面来讲,如果农户的生产规模扩大,就不一定把生产的东西不进行任何加工就卖给中介了,也可以搞初步的加工,甚至可以打品牌,去做服务及销售。比如说近两年比较火的“褚橙”,在生产出来后加工包装好,还打出品牌,并与电商合作销售,这样利润就会高出不少。法国、日本等国农民不少是自建品牌。第二,从专业合作社来讲,可以通过扩大规模,不但进行加工,甚至可以直接到城里建直销点或者直接产销对接供货。韩国农协在城市开有超市,直接供货。第三,对粮食主产区而言,过去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主要是因为进行单一的粮食生产。以后应该延长产业链,在产区直接建加工厂,还可以打品牌,向销区直接建立销售网点。最近我国一些产粮大县已开始出现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这样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农户手里和粮食主产区。第四,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就是要出台更多的政策与优惠措施,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比如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信贷政策、引导销区与产区对接等。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