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中梗阻”,改革再深入
2015-04-22 14:13:00  来源:
 

《时事报告》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改革进程中, “最先一公里”的顶层设计稳步推进,“最后一公里”的落实能否成功,就看能不能有效突破“中梗阻”。

  何为“中梗阻”?上传不能下达,好政策不能落地生根造福百姓,改革进程被拖延甚至遭到抵制,总之一句话,能不做就不做,能慢做不快做。改革向纵深推进,要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需要顶层、中间层和基层密切协同。这好比发射卫星,即使卫星的设计制造非常完美,在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一级一级的火箭助推才能将它送入预定轨道,任何一个过程出现偏差,那结果就是前功尽弃。

  梗在哪里?一是不作为。一些地方官员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对新出台的措施不积极推进,甚至不闻不问。原因何在?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祟,不敢想不敢干,担心政绩前途,宁可守着旧有的政策以图“平平安安”。例如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体制等这些关键领域的改革,有些部门在政策落实上就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成许多政策、文件成了一纸空文,结果就是“政策规定有十分,落实到地方却只五六”。二是既得利益群体阻碍改革。当前的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利益大调整,势必触及不同群体的利益格局,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必然也是多样的;改革越彻底深入,刺痛既得利益群体的程度就越深,推进的难度就越大。比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一些部门在取消行政审批的同时,增加了非行政许可的项目,既得利益部门往往是“会上叫得响,落实不到位”,百姓的获得感被削弱,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如何破除“中梗阻”?一方面,改革方案要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强调的“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比如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一些实质性的核准项目尽快放给地方和市场,激发地方主动性和市场活力,这就要求改革方案体现出更高的含金量。改革不能仅仅满足经济增长的数字、改革条款的数量,特别是对老百姓来说,要看得到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实现老百姓多年的热切期盼和最关心的切身利益,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实惠,有机会分享改革所带来的成果,成为改革的“胜利者”而不是“牺牲品”,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而不是附庸于那一个个阻挠改革深入推进的硬骨头上。另一方面,针对种种不作为的行为,要加强督导和鞭策,党中央和国务院要经常派出督导组,要形成一种压力,确保地方和部门对改革的政令坚决贯彻,要让拖延改革、抵制改革的力量如坐针毡,不敢懈怠。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