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书写经济社会发展崭新答卷
2015-10-16 16:37:00  来源:《时事报告》2015年10期
 

辉煌“十二五”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锐意进取,五年全面发展。“十二五”即将收官。回望这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直面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稳定经济增长、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再创辉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

 

  书写经济社会发展崭新答卷

  本刊特约报告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国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五年。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所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逐步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预计2011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将达到7.8%,虽然低于“十一五”时期11.2%的年均增长率,但放眼世界,仍然远高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在经济总量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的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预计201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7880美元,扣除价格因素,20112015年年均实际增长将达7.3%。经济的较快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预计2015年将达到15万亿元,“十二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2.5%左右。

  第二,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二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完成额35万亿元,年均增长15.7%。铁路营业里程从2010年的9.1万公里增加至2014年的11.2万公里,年均增加5250公里。2014年底,全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总里程增加至2014年的11.2万公里,较2010年增加3.8万公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2011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7%,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十一连增”,并连续两年维持在6亿吨以上。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4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6亿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15.3%,年均增长3.6%。邮电通信行业发展迅速。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4.9%2014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845.6亿元。截至20156月,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6.68亿人,较2010年增长46.1%,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约3.3个百分点。

  第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9109元增长至2014年的28844元,年均实际增长约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6977元增长至2014年的9892元,实际年均增长达到10.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由2010年的3.23倍降低至2014年的2.92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规划预计,五年实现新增就业4500万人,平均每年要实现900万人的新增就业。而从实际情况来看,20112014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19万人,已远远超过了既定目标,就业的稳定为居民增收提供了良好保障。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也以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迅速发展和推进,201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84232万人。居民的健康水平也不断提高,2014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5岁。

  第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14年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2.6%86.5%,距离93%87%的预期目标分别仅差0.4个和0.5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末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4年底,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08%,超过了2%的创新驱动型国家的准入线。2014年底,我国每万人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9件,具备了典型的创新型国家的特点。文化事业大发展。2014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人均图书拥有量达到6.12册(张)。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数由2010年的588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739万人,年均增长5.9%。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预计从2010年的3.56张增加至2015年的4.97张,增长39.6%

  第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以2010年的不变价计算,20112014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从0.9吨标准煤下降至0.78吨标准煤,四年累计下降幅度为13.4%,能够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16%的目标。到201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就已经达到11.4%,煤炭的使用率下降到64%。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4年,我国森林面积已经达到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1.63%,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21.66%的目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逐渐减少,从2010年的2185.1万吨减少至2014年的1974.4万吨,提前完成“十二五”任务。2014年十大流域的70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1.2%,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十大流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水质保持稳定。

  第六,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处于缓慢温和复苏阶段,财政、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形势错综复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稳定增长,20112014年,我国进出口年均增速为9.6%,其中出口平均增长10.4%,进口增长8.9%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从外资利用的角度看,201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十二五”时期,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从2010年的1057.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195.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12%。同时,对外投资合作蓬勃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1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年均达16.3%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与同期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5.6亿美元,是我国双向投资按现有统计口径首次接近平衡。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增长,20112014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营业额平均增速分别为11.6%9.3%

 

  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变化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还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变化。

  第一,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是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也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便只有7%左右的增长,所带来的增量也是巨大的。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在逐年下降,2015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5.9%,其中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了17.1%。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旋律”,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致力于结构调整,我国也不例外。这对于在新常态下实现我国经济更好质量及更好效益的增长至关重要。增长动力转换,是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然而目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消费的基础作用在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逐步提升。传统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处在深刻的转换之中。

  第二,从社会变化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社会事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幸福感提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推进现代化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十二五”时期,我国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水平和规模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明显加快,科技更好地发挥了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作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全民健身不断推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上升通道逐渐形成,开始向橄榄型社会格局迈进。

  第三,从协调发展看,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十二五”时期,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最终消费率由2010年的49.1%提升至2014年的51.2%,扭转了“十一五”时期下降的局面;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46.9%上升至2014年的50.2%,国内需求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4.2%提升至2014年的48.1%,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高于“十一五”时期的年均0.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到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8%,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也在不断增强。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相关区域政策的持续支持下,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不断弱化。同时,中西部地区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也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成为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

  第四,从发展理念看,宏观调控思路出现新变化。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顺应这个变化,调整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突出供给思维,通过放松人口生育控制、放松户籍制度、减少资本与金融管制、优化土地与资源产权结构、推动国有企业等低效率领域的制度改革等措施,解除“供给抑制”,提高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完善区间调控,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不搞强刺激,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给市场主体稳定的预期和信心。重视结构性调控,认识到很多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短期的宏观稳定问题,而是涉及短期宏观调控与中长期发展之间的协调,结构调整对于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尤为关键。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