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014-08-07 09:22:00  来源:时事报告 总编室
 

 

  一、政策文件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05年12月

  2.《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1年9月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程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

  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尊重并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尊重人权和人的价值,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自主发展。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把国家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注重从本国国情出发,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只有坚持自主发展,才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更好地同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

  ——开放发展。中国从自身发展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起来,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关上,开放水平只会越来越高。

  ——和平发展。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人民丰衣足食,把为国家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中国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

  ——合作发展。国际社会始终会存在竞争和矛盾。各国应该在良性竞争中取长补短,不断寻找合作机会,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共同利益。中国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致力于通过同各国不断扩大互利合作,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协力解决关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进步的重大问题。

  ——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只有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世界和平稳定才有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世界各国发展才可以持续。因此,中国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中国真诚期待同世界各国并肩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沿着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为世界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自《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内涵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上的讲话

  

三、2014年以来高层外交成果

 

  中国高层正在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议,中国的对外开放更加主动积极和务实。今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频繁出访,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

  1.3月22日至30日,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内容丰富,日程紧凑,9天共出席了66场活动,与32位国家元首及政要举行会谈和会见,发表了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出席了10多场人文和公共外交活动,多角度、深层次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主张。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是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开局之旅,既有国家正常交往和参与国际会议的客观需求,更体现新领导集体的战略擘划,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本质特征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充分结合。

  首访俄罗斯,着眼的是周边环境和大国关系,既是这些年来两国形成的惯例,也说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出席金砖峰会,着眼的是当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访问非洲三国,着眼的是发展中国家这一中国外交的根基。习近平抚今追昔,从“中国梦”谈到“非洲梦”“世界梦”,把中国人民的追求与世界人民的期盼连接在一起,介绍我国发展成就与经验时展示充分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次访问对外发出的明确信息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序幕已经拉开,中国外交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开拓进取,务实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2.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主席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荷兰核安全峰会期间,除会晤奥巴马外,还会见了韩国总统朴槿惠、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芬兰总统尼尼斯特、英国首相卡梅伦等领导人。习近平指出,人类要更好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挑战,维护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加强核安全是一个持续过程。我们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把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轨道。

  第一,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我们要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理念。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第二,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切实履行核安全国际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在强调各国履行有关国际义务的同时,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第三,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核安全首要责任应该由各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要强化核安全意识,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技术水平。核安全也是全球性课题,要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国际核安全进程,加强交流、互鉴、共享,有关多边机制和倡议要统筹协调、协同努力。第四,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完善核安全政策举措,坚持核材料供需平衡,深化打击核恐怖主义国际合作,是消除核安全隐患和核扩散风险的直接和有效途径。只有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问题,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

  中国发展核事业50多年来,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中国对全国核设施开展了全面安全检查,不断完善国家核安全法规体系,正在制定核安全条例。中国还积极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

 

  3.4月8日至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出席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国际格局面临新的调整,影响全球与地区局势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多极化进程曲折。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虽有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又遇到新的挑战,不同国家经济走势分化,全球复苏进程缓慢艰难,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实现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任重道远。

  今天的亚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规模占世界的1/3,人口有40多亿,劳动力供给充足,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远未释放。同时,亚洲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高,地区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还有7亿多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亚洲各国既面临老问题,也有不少新烦恼。解决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发展改变世界,发展创造未来。发展仍是亚洲国家的第一要务。

  新形势下,亚洲保持发展势头需要源头活水,最重要的是发掘新的动力。第一,坚持共同发展的大方向,结成亚洲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的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应该是“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甚至是“二乘二大于四”的乘数效应。时至今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过去,发达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又增加了发展环境的复杂性,部分亚洲国家经济增速下滑、通胀上升,甚至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现象,国际上唱衰新兴经济体的声音再起。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亚洲国家要继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实现互惠共存、互利共赢。第二,构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形成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亚洲共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经济融合。创造亚洲的美好未来,要靠各国的自身发展,更要靠地区的共同进步。第三,维护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打造亚洲责任共同体。地区动荡是祸,周边稳定是福。亚洲的进步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和平稳定是亚洲发展的基础保障。

  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同时,我们维护本国领土主权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愿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主张也是明确的。对加强海上合作的积极行动,我们会倾力支持;对破坏南海和平稳定的挑衅行为,我们会果断回应。中国人历来讲求“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们重情义,不会亏待朋友;我们讲原则,坚定维护根本立场。南海和平稳定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中方愿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框架下,稳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进程,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中国珍爱和平、渴望发展,愿与地区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和平、繁荣和开放的亚洲,在不断增强政治互信中维护亚洲周边的和平、稳定和安宁。

 

  4.5月4日至11日,李克强总理出访埃塞俄比亚和非盟总部、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的非洲四国外交之旅,既是李克强今年首次出访,也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总理首次访问非洲。李克强出访非洲为中非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中非合作展开了新的篇章。一是深化中非传统友谊。二是拓展中非包容性增长。

 

  5.6月16日至22日,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和希腊。在出访期间,李克强先后赴英国举行中英总理年度会晤,并对英国、希腊进行正式访问,全程参加30多场活动,与这两国领导人见证数十份合作协议的签署,有力推动了中国与这两国关系发展。

  李克强两场演讲助推世界认知中国。李克强在英国和希腊的两场演讲颇为引人瞩目,总理通过事实和数据,用外国听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宣示“中国理念”,让全世界都聆听到“中国声音”,助推关注中国的各国民众更好地认知中国。

  李克强总理访问希腊,掀起了中希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三股热潮”。友情的热潮:“我们是可以彼此直视对方眼睛的朋友”、合作的热潮:中希双赢,也有利于欧洲、文明交融的热潮: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的握手。

 

  6.6月28日至29日,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商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纪念大会并作主旨讲话。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用自身的实践诠释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外交实践中,中国与时俱进,习近平同志的讲话赋予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新的内涵及意义。

  第一,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二,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第三,合作共赢是新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途径,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旗帜。

 

  7.7月3日至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韩国是一次走亲戚、串门式的访问,目的是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感情,推动中韩关系再上新台阶。习近平主席同朴槿惠总统长时间会谈,对两国关系做出顶层设计。习近平主席同韩国国会议长、总理及各党派议员进行会见,还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深化友谊,推动合作。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中韩关系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双方眼界应更加广阔,目标应更加宏远。中韩要作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四个伙伴”的提出,符合中韩双方的实际需要,体现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极大丰富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也为今后中韩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强化了中韩互为机遇意识,深化了战略互信。二是提升了中韩双边合作水平,促进了互利双赢。三是拓展了中韩合作的空间和舞台,赋予中韩关系更大责任。

  习近平主席受到韩方高规格、隆重、热情接待。习近平主席就发展中韩关系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倡议得到韩国各界热烈反响。韩国媒体迅速、全面、大量报道,突出两国的紧密联系、互为机遇及合作前景,关注习近平主席的执政理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习近平访韩期间,“汉风”劲吹汉江两岸,中国梦、韩国梦、亚洲梦成为韩国舆论热门关键词。朴槿惠总统和韩国各界都认为,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是两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8.7月13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拉美,这是2014年中国外交“下半场”的开局之旅。此次访问成果丰硕。

  巴西是习近平访问拉美四国的第一站,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国家。2012年,中巴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和巴西已形成命运共同体,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目的地,也是其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中国与巴西双方签署了56项合作协议。世界第三大飞机制造商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同意向中国天津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出口60架E190型和E190-E2型飞机,而中国将于今年内发射中巴第五颗地球资源卫星。巴西的全球铁矿石巨头淡水河谷也得到了三份大礼:与中国银行高达25亿美元的融资支持;与中国进出口银行50亿美元信用贷款的基础条款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其下辖的一家巴西港口与中国连云港签署合作协议。

  访问的第二站阿根廷与中国也收获了满满订单,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习近平此次访问期间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将在阿根廷建重水堆核电站,两国央行还签署了3年期11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

  习近平访问的拉美第三站委内瑞拉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向中国出口石油日均62.5万桶,今年4月委内瑞拉方面曾表示,希望对中国的石油出口每天增加50万桶。中方则愿加大对委方卫星技术转让,并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参与委内瑞拉经济特区建设。

  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的第四站是古巴。此次访问有助于中古巩固“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关系,在战略、经贸、人文等层面收获多重“惊喜”。在古巴期间,习近平同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劳尔·卡斯特罗举行会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为中古关系定方向、绘蓝图。这被看作中古关系收获的第一重“惊喜”。

  中国是古巴第二大贸易伙伴,古巴则是中国在加勒比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习近平此访中双方升级的经贸合作,成为此间收获的第二重“惊喜”。习近平访古期间,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双方合作文件的签署,涉及经贸、农业、能源、矿业、融资、生物技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在人文交流方面,习近平和劳尔在结束数小时会谈、签字仪式等访问日程后,在古巴国家剧院共同观赏中古艺术家演出。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出席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古关系此访收获的第三重“惊喜”。

  ——摘自外交部网站、中国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

  

四、观点声音

 

  1.中国仍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是要实现现代化,这将是漫长的道路。目前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虽然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在80多位以后,只有6800美元,而中西部才刚刚达到5000美元,甚至一些省份还超过2000美元。按照国际组织的标准,中国现在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克服的困难,才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化,就其主要内容说应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这里指的是城镇化。因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我们还有6到7亿人居住在农村。而且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造成有2亿多中国的农民,他们主要在城里工作,但是由于中国财力有限,公共产品的提供有限,这2亿农民工还不能和过去生活在城市,已经取得户籍人口的人相比,没有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

  同时,中国还有1亿人在城市的棚户区里生活。在棚户区目前还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不遮雨、不挡风、不抗冻,甚至人们到了寒冬的时候要穿上棉衣、戴上棉帽,加上几层棉被才能入睡,这些人加起来有3亿。

  解决了3亿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还要面对3到4亿人。如果说前面是第一阶段的话,大家可以想象,这么多人没有若干年,5至8年能够解决的,那么到下一个阶段就更难。因为任何发达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也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他的农业劳动人口占的比例都是不超过10%的。让这些人有序地进入城市,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中国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摘自中国政府网

  2.中国道路的特点概括为“五合一”

   一是强调发展的和平性。中国不但不会搞西方列强侵略、掠夺、战争、扩张那一套,还要把我们的力量用来为世界和平服务,将发展与和平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特征,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30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主要靠改革开放,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靠不断扩大内需,靠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求得自身发展。三是强调发展的科学性。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确保和平发展进程有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四是强调发展的合作性。中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只有风雨同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才是最符合自己和别国利益的。我们主张对外要友好,不要敌视;要合作,不要对抗;要互相信任,不要相互猜疑;要平等相待,不要强加于人。五是强调发展的共同性。中国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决不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

  ——摘自中国网

  3.和平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战略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与国之间利益交融、休戚与共,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是时代思维。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实为正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这一切正是通过争取和平发展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良性互动的结果。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自由、追求正义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真诚的和平文化。千百年来,“和为贵”始终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主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是中国人民的宽大胸襟。渴望和平、追求和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田,融入人们的血液中。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

  中国是和平、发展、合作崇高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和平、发展、合作崇高事业的忠实践行者。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饱受磨难的古老民族踏上了一条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崛起的中国已经扮演,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中国也需要提醒一些人:国际格局的调整,适应时代潮流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从来都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互动的结果。打破对抗冲突的陈旧历史逻辑,责任不只在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

  4.中国的安全文明对西方的超越

  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呼唤中国超越西方安全观,提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安全文明观。中国应适时提出中国特色的安全文明观,主要内涵包括:

  一是安全共享。欧盟是主权共享的成功案例,亚洲地区则应成为安全共享的典范。冷战时期的安全共享是集体安全、安全联盟,如今日益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超越。东亚地区“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导致近年纷争不断,不可持续。相关国家共同分享繁荣,也共同分享稳定,这就是安全共享的基本逻辑要求。

  二是安全共担。即共担安全责任。以一己之利破坏安全大局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制止。在南海问题上,一些国家炒作什么航行自由来围堵中国,就是搅局的不负责任行为。安全利益攸关方,首先是当事国,其次是域外国家,必须发挥湄公河联合执法精神,共同承担相关安全职责。

  三是安全共建。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稳步推进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四是安全共赢。你安全,所以我安全。这是新时代可持续共同安全观的典型写照。任何国家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的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安全共赢就是要实现“我的安全也是你的安全”制度安排,让各国共享安全梦。

  2014年是中国安全文明观阐述的契机。从国内层面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创立,是应对大安全挑战的时代呼唤,为此要进行安全体制的顶层设计和安全战略的升级换代。从国际层面而言,中国倡导的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逐渐在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但没有安全共同体支撑,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是不坚固的。

  ——摘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五、我国外交理念和构想

 

  1.习近平外交理念四观

  战略理念

  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

  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相互帮助不同国家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

  独立自主的道路观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的世界观

  世界大义,顺之者前进,逆之者后退。时代不同,世界大义也有变化。当今世界的大义就是和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因为抓住并顺应了和平发展这一世界大义,从而在内政外交发展上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习近平关于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论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重视和平发展成果能够公平地为各国人民所分享,各国人民要从和平发展中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各国老百姓中扩大和平发展的社会民意基础。第二,划定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底线。第三,在两岸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问题上,突出了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手段和目标的关系。第四,提倡各国都应该顺从和平发展这一世界大义,走和平发展道路。

  义利合一的价值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正确的义利观作为中国构建与周边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和新兴国家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指针。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

  和谐共生的秩序观

  中国愿同其他国家一起走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不走对抗的绝路,不走冲突的老路,要走和谐共生的新路,建设一个包容有序的和谐共生世界,是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追求。

  ——摘自《人民论坛·习近平外交理念“四观”》

  2.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亲是指要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中国与东亚国家同受儒家思想的深厚熏陶,与南亚国家共享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与中亚国家拥有丝绸之路的历史纽带。可以说,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与周边各民族人民在人文方面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天然的亲近感。文化上如此,政治上亦然。多年来,我们与周边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交往,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2013年3月新一届政府成立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习主席和李总理先后访问了俄罗斯以及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邻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文莱五个东盟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邻国,接待了数十位来自周边国家的领导人访华。这么频繁的见面走动本身就说明了我们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特殊亲近关系。

  诚是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中华民族向来讲情重义,诚信待人。我们与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的深厚情谊就是一个范例。中国长期给予他的热诚帮助,使双方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也深受柬埔寨各界好评。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类似的感人事例和动人佳话还有很多。对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一些争端,我们在坚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前提下,愿意本着诚心诚意的态度,与有关当事国平等对话、友好协商,争取妥善处理分歧。

  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10多年前,中国作为域外大国,率先与东盟启动双边自贸区商谈,并于2010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在不少条款上照顾了东盟国家的关切。如今东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第一大目的地、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中国公民主要旅游目的地。2013年,我国领导人又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和“2+7合作框架”,包括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再次向东盟国家展示了合作共赢的诚意。

  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作为东亚大国,中国一向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欢迎域外国家参与到东亚地区的合作机制中来并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10+1、10+3、东亚峰会等各机制相互补充和促进。我们积极回应各国对亚太地区安全问题的关切,推进地区防务安全领域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容人之气度、存异之雅量。

  ——摘自《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自提出后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5.构建和谐世界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6.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国际权力观。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现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共同利益观——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进步又使拒难民于国门之外面临很大道义压力。互联网把各国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给小岛国将带来灭顶之灾,也将给世界数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极大危害。资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

  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调整了自己与国际体系的关系,越来越重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使自己成为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者”。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以研究环境和发展问题著称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若世界按照现在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我们这个星球迟早将达到极限进而崩溃”,引起国际社会极大争论。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研讨会,会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进行专题研究。该委员会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件,被称为《地球宪章》。2002年,联合国又在南非召开“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2012年,各国首脑再次聚会里约热内卢,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峰会,重申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探讨在此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发表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

  中国从斯德哥尔摩会议开始就参加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历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制度建设、发展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1994年中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可持续发展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

  全球治理观——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于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发表《我们天涯成比邻》报告,其对全球治理概念的定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摘自百度百科

  7.新亚洲安全观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主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

  在经济领域,中国反对欧美主导下的不平等、不公平的经济秩序,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甚至更广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构建一个平等、互利、共赢的新的经济秩序。

  在政治领域,中国一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军事同盟,希望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模板,在“公开、开放、透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等原则的基础上,创立一种新型的“军事政治合作”形式。

  在军事领域,中国反对不对等、不公平的军事规则,坚持对等、公平的基本原则。

  在安全领域,中国反对建立在霸权、强权和军事威胁基础上的旧有安全观,提倡“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希望由亚洲国家“主导解决亚洲的事务”。

  新的亚洲安全观摒弃了霸权、强权和武力威胁等元素,提倡以共同安全为前提,综合安全为方向,合作安全为手段,可持续安全为关键的内在推动力的追求平等、正义和公平的新型安全观。

  ——摘自外交部网站、百度百科

  

六、数据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这说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完全可以实现国家发展的,我们的选择是对的。30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4亿中国人摆脱绝对贫穷,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先例。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47美元,排名第81位,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在如此短的时间、在这样大规模的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先例,“中国奇迹”创造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提升最强的记录,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国家成就的篇章。

 

  2.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们一直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外交事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65年前的18个增加到今天的172个。仅2013年我国就接待了60多位外国领导人来华访问,真可谓朋友遍天下。

 

  3.和平发展道路所释放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能量。

  首先,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每年数亿农民的自由流动,降低了全球生产的劳动成本,改变了全世界的财富链条构成。19世纪欧洲的发展能量是靠对外殖民来释放的。而当代中国崛起的能量,最初是通过中国农民在国内各地区之间流动来释放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是各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达到中国如此巨大的流动规模,又以相对最小的社会代价和国际震荡来实现的。这本身就是和平发展!

  其次,1990年代以来土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以往计划经济下,土地不能实现其流通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土地财富突然像魔法一样涌现出来。英国曾经从“圈地运动”开始其崛起的过程,美国也是从“西进运动”开始其崛起进程。如今中国实际上也是以土地作为财富爆发的源泉,由此开启其崛起的进程。土地财富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与它对中国崛起的历史贡献是不可比拟的。何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完全可能通过社会财富的再调节将这些问题降到最低点。

  其三,2001年中国加入WTO,改变了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现在的世界市场,任何商品只要中国人在买,就会涨价;任何商品中国人在卖,价格就会跌。这就是中国市场内部能量的外溢效应。尽管世界至今还有些不适应,可是毕竟用“反倾销”已无法改变市场链条重新组合的趋势。中国产品不仅占领劳动密集型低端市场,而且迅速地走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中高端市场。当西方国家因虚拟经济而“寅吃卯粮”出现巨大亏空时,中国的实体经济填补了真空,支撑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并且为西方国家提供着适当而必要的帮助。这就是和平崛起!

  以上三条是已经发生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内生性,我们还可以举出至少三条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内生性”,其能量之巨较前者有过之无不及!

  其四,到2020年中国将有2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有6至7亿人接受过12年中等教育。二者相加有8至9亿人,几乎相当于美国加上欧盟的总人口。这将是世界上平均素质最高、平均成本最低的巨大人力资源。由此带来全球价值链的革命几乎难以想象,可能引发全球研发中心的大迁徙。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与当代科技的结合,这是难以预测的创新能量,而中国人将像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一样,和全人类共享自己的才智。

  其五,到2020年,中国的GDP单位能耗将降低至现在的50%,也就是说以目前的能耗总量可以支持中国的两倍GDP。从消费、生产到研发,中国都可以成为新能源革命的主要发生地。由此而来,世界范围的新能源成本将极大地降低,将推动世界能源结构的大变革。某些预言家所担心的“石油峰值”和“中国能源枯竭论”,将被中国的新能源革命证明是站不住脚的。英国的崛起是依赖于煤炭的崛起,美国的崛起是依赖于石油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是依赖于清洁、可替代、低碳能源的崛起。

  其六,假设到2025年至2030年中国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国际货币,“中国元”(人民币)将成为全世界资金链条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不仅将从宏观上重新配置世界资源,而且将从微观上改变全球大公司的排列组合。中国并不追求成为世界货币,更不想充当“金融霸权”,但是中国一定会为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国际货币体系的巨轮拥有两大铁锚,总比只有一个铁锚要好得多。

  中国和平发展的内生性还有一点往往被世人和国人所忽略,即中国的制度和价值观越来越从独特性走向普世性。中国正在不断吸收全世界的优秀价值观,同时把自己传统的价值放进去,从而形成日益被世界认同的价值观。例如,中国人的节约观念已经影响到今天的美国人,美国的储蓄率从2007年占GDP的1%已经提高到2010年的8%。中国在稳定中推进民主,在发展中享受自由,这可以在中国各个城市、各个年龄层、各种职业的人群脸上自在、自信的表情中得到验证。

  ——摘自《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生性及其世界意义》

 

  4.中国的发展,是在开放和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市场和要素为世界提供机遇与财富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人力资源不断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生产能力,吸引着国际生产要素向中国流动和集聚,改变着世界的分工体系、价格体系和供求体系。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既扩展着世界市场的容量,又抑制着因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的全球通货膨胀。中国以不足世界5%的经济总量,提供了20%以上的世界经济增量和30%的世界出口增量。中国促进亚洲地区繁荣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因,来自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发挥这种优势和潜力,需要保持中国内部的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刺激内需、增加国内市场容量,既是建设国内和谐社会的需要,又是扩大世界经济空间的必要条件。

  ——摘自求是理论网

责任编辑:孙 爽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