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情知多少
2011-11-25 11:12:00  来源:《大学生版》
 

  ◎ 水利部总规划师 周学文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看似寻常,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实则承受力有限,一些地区供需矛盾突出。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水会议就曾预见:“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如今水问题的严峻性正日益加剧。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史,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17月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人多地少的国情认识比较充分,但对人多水少的国情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那我国水情是怎样的呢?

  我国南北跨度大、地势西高东低,大多地处季风气候区,加之人口众多,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水情具有特殊性。

  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2.8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4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从水资源时间分布来看,降水年内和年际变化大,60%80%主要集中在汛期,地表径流年际间丰枯变化一般相差26倍,最大达10倍以上。而欧洲的一些国家降水年内分布比较均匀,比如英国秋季降水最多,占全年的30%,春季降水最少,也占全年的20%,丰枯变化不大。从水资源空间分布来看,北方地区国土面积、耕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64%60%46%,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流域GDP约占全国的1/3,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资源情势发生明显变化,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13%,其中海河流域减少25%。从总体看,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并不优越,尤其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任务重。

  二是河流水系复杂,南北差异大。我国地势从西到东呈三级阶梯分布,山丘高原占国土面积的69%,地形复杂。我国江河众多、水系复杂,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按照河流水系划分,分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珠江等七大江河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内陆河流、东南沿海地区的独流入海河流和分布在边境地区的跨国界河流,构成了我国河流水系的基本框架。河流水系南北方差异大,南方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水量相对丰沛,一般常年有水;北方地区河流水量较少,许多为季节性河流,含沙量高。河流上游地区河道较窄、比降大,冲刷严重;中下游地区河道较为平缓,一些河段淤积严重,有的甚至成为地上河,比如黄河中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最高达13米。这些特点,加之人口众多、人水关系复杂,决定了我国江河治理难度大。

  三是地处季风气候区,暴雨洪水频发。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湿热多雨、雨热同期,不仅短历时、高强度的局地暴雨频繁发生,而且长历时、大范围的全流域降雨也时有发生,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梅雨期内连续出现11次大面积暴雨,形成全流域大洪水。我国的重要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江河沿岸,仅七大江河防洪保护区内就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拥有22%的耕地,约一半的经济总量。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财富的积聚,对防洪保安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任务更加繁重。

  四是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形地貌条件,特别是山地多,降雨集中,加之受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土壤侵蚀量约占全球的20%。此外,我国约有39%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区,降雨少,蒸发大,植被盖度低,特别是西北干旱区,降水极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比如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对人类活动干扰十分敏感,遭受破坏恢复难度大。

  总的来说,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水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大多数江河处于无控制或控制程度很低的自然状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下,农田灌排设施极度缺乏,水利工程残破不全。60多年来,围绕防洪、供水、灌溉等,除害兴利,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微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完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将逐步形成。农田灌排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亿亩增加到目前的8.89亿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水利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有些问题还十分突出。比如,洪涝灾害频繁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据统计,近20年来,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8万亿元,约占同期GDP1.5%,而美国仅占0.2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现有的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长期缺乏维修养护,大型灌区的骨干建筑物坏损率近40%。近10年来,全国年均旱涝受灾面积5.1亿亩,约占耕地面积的28%。水利设施薄弱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在防洪工程体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突出薄弱环节。全国近万条中小河流未进行有效治理,目前大多只能防御35年一遇洪水。

  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向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补齐水利这块短板。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