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走势
2011-11-12 19:57:00  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编写组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浮出了水面,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掉和“两房”危机,更是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救援政策。尤其是巨额的财政刺激以及罕见宽松货币政策的双管齐下,使得各国经济又很快转危为安。但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迷。

  一、全球经济喜忧参半

  1.次贷危机是否渐渐远去了

  这场风暴从华尔街开始,全世界的资本市场几乎都被波及,尤其是欧洲市场。作为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国民财富一度大幅缩水13%,从52万亿美元的水平下降到约45万亿。欧洲的情况也是相当糟糕。在这样的情况下,居民的财富在瞬间无情的蒸发,消费者的信心受到了打击,企业的投资热情也迅速被冻结。之后,欧美的进口急剧萎缩,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在2009年初,东亚地区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部分经济体出口同比达到了两位数的降幅,其中日本和东盟部分国家的月度出口数据,一度达到了30%到40%的同比下降幅度。世界经济在2009年初陷入了谷底。悲观情绪也迅速蔓延开来。

  在2009年4季度,在“中场核心”德国的驱动下,欧洲经济扭转颓势,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而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也走出了负增长的阴影,经济形势开始趋稳;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美国,2009年4季度经济增速强劲反弹5.9%。中国在2009年下半年的表现,更是引起了过热的担心。一时间,关于退出政策的讨论开始逐渐热烈。而澳大利亚的率先加息,更是把退出政策的讨论变成了一种行动。这么看来,号称二战后最为严重的衰退,真的是来去匆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危机跑到哪里去了?

  要知道危机到哪里去了,就得问一下危机是从哪里来的。显然,从次贷危机一开始,这就是一个关于消费过度、透支支付能力的问题。虽然关于这次危机的原因还有很多种解释,但确定的是,这次危机是从消费者、私人部门这里开始爆发的,然后通过金融市场的复杂产品网络,传递到了更广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政府纷纷拔刀相助,慷慨解囊,通过财政刺激政策,大把大把的钱花出去了。私人部门的信用危机总算是缓解了,但是,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或者说,原来的毒瘤并没有切除。去哪里了呢?从私人部门,跑到了政府那里。具体表现就是: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于是,私人部门的信用危机,逐渐转变成了政府的信用危机。那么,又一轮新的危机开始了吗?世界经济会不会因此二次见底?

  2.世界经济传来的坏消息

  最近的国际经济形势确实越来越让人担忧,乌鸦一个接一个地飞来。近期的经济数据显示:

  老百姓花钱的信心越来越弱了。主要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这些国家6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虽然说程度有所不同,但这种大面积的同向运动是很危险的。

  企业方面的景气指数也在下滑。这方面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美国、日本、英国,还有欧元区的PMI6月份都出现了下降。这种事情,上一次出现还是2008年11月的事情。那当时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也是记忆犹新的——当时,正是我们中国酝酿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时候。

  政府的债务情况也在快速恶化。美国在金融危机里面第一个陷进去,现在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超过87.5%,英国也达到了78.2%。而欧元区各国,在组建这个大家庭的时候,彼此就有个约定——国债余额不能超过60%。现在不但都超过了,而且超过了很多。像德国这样的欧元区“中场核心”,居然也达到了76.6%。更不要说意大利、希腊这样,国债的负担率早就超过100%了。我们的近邻,日本更是一直困扰于债务问题,目前日本的国债规模是GDP的200%以上!不过,还好日本主要是内债,自己欠自己的。但是,总体上来看,这么严重的政府债务负担告诉我们,欧美经济的复苏,要继续依赖于财政的刺激,怕是越来越难了。而正如上面所讲的,老百姓的消费、企业的经营又是一起走向不景气。

  还有最近国际市场上,原油、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也连续下跌,这一切加在一起,是不是意味着世界经济的又一次探底呢?这要先从当前世界经济的格局说起。

  3.目前世界经济的格局:净消费国——净储蓄国——资源输出国

  现在世界经济主要由三类国家构成:(1)净消费的国家,这类国家花得比挣得多,比如:美国和欧洲五国。(2)净储蓄(也就是净出口)的国家,比如:中国、日本、德国。(3)资源性输出国,比如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从国际商品市场的净流动角度来看,先是资源输出国,把铁矿石和石油等卖给中国这样的国家,然后生产出消费品出口到净消费的国家。

  从当前的格局来看,如果世界经济全面的出现二次探底,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消费国家消费能力突然下滑,不再需要进口那么多商品了;第二,中国这样的净储蓄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需求方面还是非常依赖出口。如果上述两个条件同时具备,那么净消费的国家,净出口的国家的经济都恶化,资源输出国也会跟着倒霉。这样,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就出现了。

  反过来看,只要上面两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那世界经济就不会二次探底。首先,如果美国和处于欧洲债务危机中的国家,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进口,从而使第二类国家(净储蓄的国家)的出口不会受到太大影响,那世界经济就能维持平稳;其次,即使净消费国家的进口需求大幅下滑,但是如果中国这样的净储蓄国,能够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将经济重心转到国内需求方面,那么世界经济的全面探底之旅,也会止于中间环节。

  因此,讨论世界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就要分析上面两个条件会否同时出现。

  4.消费国的经济是否陷入萎缩

  首先看消费国家,他们的刺激政策还有多大空间?效果怎么样?财政政策方面,我们看到欧美国家都在削减赤字。其中,美国这方面的约束要松一些。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他的负债率虽然也很高,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市场对它产生恐慌的迹象。但欧盟的一些成员国,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没有欧盟和IMF的救援机制,希腊的财政恐怕是第一个崩溃的。因此,欧洲国家下定决心要严格地治理财政赤字问题,要通过削减财政赤字,来重建市场对政府财务的信心。但是这样一来,财政增收节支的压力骤然增大,欧洲国家使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空间就没有了。

  而另一方面,历史经验显示,在治理通胀方面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在治理萧条的时候,货币政策往往是收效甚微的。更何况,欧元区国家的货币政策集中于欧洲央行,而欧洲央行又继承了德国央行的衣钵,在货币政策方面态度非常保守。可见,消费国家要寄希望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从而走出目前的困境是很难的了。

  至于市场方面还有哪些因素。一是居民的消费,二是企业的投资。首先,由于居民的财富性收入,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大幅缩水;而财政赤字的削减,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很多人的工资收入,甚至让他们失业。因此,居民的消费信心也会维持一段低迷。再看企业投资。企业决定是否要投资,要看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环节,消费市场是否复苏?二看生产环节,是否有新的技术或生产方式,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需求方面的希望,显然是没有看到的。至于生产环节,新能源、物联网等等概念,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亮点,但目前的影响仍然不明确。

  因此,总体上看,消费国家的经济增长还没有找到新的支撑点,而政府的财政政策几乎难有发挥的空间,同时货币政策非但效果不明显,而且欧元区国家的货币政策根本是不属于自己的。这样看来,在本次债务危机当中,欧元区经济的颓势是难以避免了;而正如上面分析提及,美国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但在短期内也未见显著的利好。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看不到其他希望的情况下,欧美各国都非常看重外部需求,希望通过汇率贬值、贸易保护等措施来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提振本国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但是,这样一来,原先的净储蓄国(出口国家)的经济就陷入了严重的挑战。比如中国,出口依存度达到GDP的30%左右,一些以贸易为导向的小型经济体,贸易依存度更是超过GDP的100%。在外部市场原本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再加上汇率、贸易政策等方面的不利因素,那净储蓄国的经济会否就此陷入困境呢?

  5.净储蓄国家的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

  在净储蓄国家当中,德国和日本的情况在中短期仍然不容乐观。其中,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巨量的债务负担,以及超低的利率水平,这使得日本干预经济的政策空间受到很大限制。由于外部需求的下滑,日本也成为次贷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受冲击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德国的情况稍好,但是由于德国目前也开始严肃对待自己的财政赤字问题,并且着手于严厉的削减赤字方案。同时,德国的对外贸易伙伴和贸易金额,大部分集中于欧元区内部,而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形势,如前面所分析,也是不乐观的。因此,这么看来,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前景,如果要找一个着色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灰暗。

  净储蓄国家当中,以中国经济规模和出口规模最大,所以中国受到的冲击,以及将产生的影响也是最让人关注的。而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出口困难,中国也都遇到了。对于小型经济体而言,改变出口的市场方向,调整出口商品的定价策略,这些办法尚能在危机时刻奏效。但对于中国而言,同样的措施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招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排斥。我们就好像是一头关在笼子里的大象,空间狭小得不能转身。

  如果继续保持这样一种高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就很大,随着外部振荡的持续冲击,中国经济必将陷入困境。所以,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显得非常迫切了。目前,政府也在经济结构调整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改变目前的状态。这里的结构调整内容包括了:内需、外需的结构,出口商品的结构,收入分配的结构,国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差距等问题。目前一些相关的结构调整措施,例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出口产品撤销出口退税,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农村养老、卫生改革的推进等等。这些结构的调整,在短期内将引导生产要素往内向型经济部门流动,并维持短期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在中长期,也会使我国的经济重心转向国内,使我国经济对外部冲击具有更强的免疫能力。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关于这次世界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中国的作用非常的关键。如果中国的结构调整快速推进,并且收效显著,则将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作出非常关键的贡献。如果调整顺利推进,并且顺利转型,则中国不但能够独善其身,而且能够保证上游资源输出国家维持经济稳定,最终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中国经济谨慎前行

  2009年,中国经济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极为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走出了危机的阴影。2010年,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可望继续保持下去。但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较多,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很可能是最为复杂的一年。

  说不确定因素,实际上就是风险,但风险也不见得就是坏事,经济管理中,抓住不确定因素,就能变成效益,规避了风险就是成绩。但是防止短期的不确定因素对长期发展产生破坏性影响。许多短期的不确定因素其实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我们要把中国从一个穷国变成一个富国,再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最复杂”比“最困难”可能更棘手。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而我国经济中的四大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调整成效将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工业比重太高,服务业比重太低,农业的比例在下降。

  服务业比重上不去,会产生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关于投资和消费结构,我们现在要扩大内需,但内需既包括消费,也包括投资,如何扩大内需中的消费的比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城乡结构中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拉动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包括农民、城市的困难户和低收入户。地区结构中,地区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继续扩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一个好现象:西部地区的外贸出口反而比东部要快,四川、重庆、山西、青海地区的出口增长非常快,特别是四川。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业;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等。同时,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只有在调整优化结构方面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取得进步,我国经济才能走向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是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2009年,我们成功地以内需替代了因出口下降而减少的那部分外需,2010年我们还必须用更多的消费需求来接替投资需求;在投资需求中,要用更多的企业投资、市场自主投资来接替政府投资,实现经济自主增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管投资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必须更加注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做出如下判断。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运行良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价格水平保持在适度区间。如果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稳定,不出现二次探底,我们预计2010年下半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2010年7月)的预测,中国经济在2010年将实现10.5%的经济增长率。从价格水平自身的运行态势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大。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新增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均比危机前快,这些因素一旦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中国经济将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中国应该保持目前谨慎的“退出战略”,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尽可能对未来经济做出预判。

  从世界各国出台的政策来看,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全球还没有进入退出的时期。美国的退出政策名义大于实质,大部分经济刺激政策实际上还没有退出。日本出台的“新成长战略”在本质上仍然有刺激经济的嫌疑,但其增税的部分的确会起到退出的作用。而印度、巴西所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与其说是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不如说是为了应对国内通货膨胀形势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在上一部分所分析的国家中,只有欧洲地区是真正在考虑退出的问题,包括政府首脑的发言以及出台的政策,都明显有退出的含义。而且,欧洲的退出政策主要是从财政政策着手,这与G20会议上声明在2013年将财政赤字削减一半是相当一致的,其实G20的声明也是欧洲推动的结果。

  因此,总体上说,全球退出策略暂时还不会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政策制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可能面临更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包括汇率、投资环境在内的诸多问题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争论。由于美国、欧洲的经济状况仍然没有好转,同时,美国已经开始着手出台促进出口的政策,因此,汇率等问题将会成为非常敏感的问题。其次,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承担“全球责任”的呼声将会再次高涨。

  第二,要注意通货膨胀的风险。虽然美国、欧洲地区经济尚未恢复,但是,全球范围内通货膨胀的风险已经出现。尤其是印度、巴西等国家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目前,由于中国钢铁产业的原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较快,这是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没有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不管是由于实际需求,还是由于投机行为,一旦大宗商品价格重拾上升趋势,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全球经济的风险仍然很大。尽管各国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但只能使经济企稳,一旦刺激经济的政策真正退出时,仍然有可能会出现类似欧洲主权债危机等小型的、区域性的危机。其中,日本经济所存在的风险非常值得关注。

  日本消费税政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日本财政状况、经济前景的影响都非常不明确。如果日本政府处理不妥当,极有可能使日本政治和社会层面长期潜伏的问题集中爆发。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于6月份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时强调,要审慎稳妥把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的“退出战略”将会非常谨慎。

  (作者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者李众敏、张林、徐奇渊、郑联盛、苏庆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