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2011-11-12 20:02:00  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 苏海南 常风林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并且在一些领域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亟待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设科学合理的分配格局,遏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分配格局?对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高屋建瓴地勾画出了我国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进入2010年,中央领导同志更是多次就收入分配改革提出指导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温家宝总理在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中指出,“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这些指导意见为我们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又称“纺锤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富人阶层和贫穷阶层比例都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橄榄型”分配格局是一部分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及法律规范下逐步形成的,如瑞典、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事实上,这些国家在此前曾经有过其他形状的分配格局。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实际存在不同于“橄榄型”的其他分配格局,主要表现为“金字塔型”、“哑铃型”、“倒丁字型”等多种分配格局。

  多数学者认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结构。现代社会或者工业化社会的分配格局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即中产阶级。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里,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分配差距比较小,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收入和公平的发展机会,生活比较安定,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

  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当前,恰逢“十二五”规划抓紧研究制定之际,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阶段,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已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是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需要。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符合这一指示的分配结构形状就是“两头很小、中间很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就收入分配改革做出过重要指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先后就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针。其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理顺分配关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明确要求,“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追求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们党和政府早就确定的大政方针,是党和政府一贯追求的目标。

  因此,抓紧贯彻落实这一大政方针,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和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二是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逐步深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基本建立起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分配领域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等造成我国分配格局不合理。我国基尼系数在2000年就超过了0.40的警戒线,目前已经达到了0.47。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常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其数值在0~1之间,当数值低于0.3,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是个报警点, 处于0 . 4 ~ 0 . 5 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基尼系数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已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苗头,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 0 0 0 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对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亟待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三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

  整、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历史经验表明,中等收入者群体既是经济生产的主体,又是稳定的消费群体。它的扩大,有利于购买力增加,购买力增加又将促进扩大内需。从另一方面来讲,作为有相当实力的稳定消费群体和民间投资主体,中等收入者群体能有效扩大社会需求、拉动

  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刺激和带动内需方面。因此,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中等收入阶层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性概念,中等收入阶层既是收入水平达到中等、生活质量较好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是个人素质较高、社会责任心较强的社会群体。“衣食足则知荣辱”,在生活水平提高后,中等收入阶层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必将相应提高,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社会行为,符合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导向,因而对其他社会群体有示范引导作用,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示范力量。

  二、我们离“橄榄型”分配格局还有多远

  “橄榄型”分配格局的主体是中等收入阶层,它的内容、构成、大小及其发展变化决定着“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内涵及其状况。我们认为,中等收入阶层概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中等收入阶层以中等收入为基础;第二,中等收入阶层是生活较富裕且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较稳定的社会群体;第三,中等收入阶层是职业处于社会中上等或中等附近的社会群体;第四,中等收入阶层拥有基本相近或相同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

  我国于1992年才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至今还不到20年,这一时间的限制,决定了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还不可能形成比较成熟、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中等收入阶层,只有中等收入群体。

  1.关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

  目前界定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收入达到中等及以上;二是生活较富裕且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较稳定;三是职业处于社会中上等或中等附近。这其中,收入是最主要的界定标准。

  根据我们提出的中等收入的划分标准,2002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收入约为4~6万元,根据抽样调查计算,全国大约有近一亿人口属于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者比重约为全国总人口的7%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4%以上。

  参照2002年对中等收入水平的认识和调查,考虑到这些年来居民消费、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以收入为主要指标,我们定义现阶段中等收入标准为年收入6~20万元左右,其中,主体部分为6~12万元左右(相当于9000~18000美元左右),此外,家庭储蓄和其他货币性资产30万元以上,家庭人均居住面积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30%左右,家庭成员有旅游健身、观看中高档文艺演出等的愿望和经济能力,有较高的技能或谋生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等等。

  2.构建“橄榄型”格局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关于中国目前的分配格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从人口比例来看,中国的收入分布格局不是“橄榄型”而是“金字塔型”,而且是一个底座非常庞大的“金字塔型”。同时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现在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是“倒丁字型”,这种收入分配结构状况比金字塔型结构还要糟糕。此外,还有少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是“哑铃型”。显然,我国目前的分配格局无论是“金字塔型”还是“倒丁字型”或“哑铃型”,都与“橄榄型”分配格局相差很大。

  据测算,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还较小,大约只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0%多,要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起码应达到50%左右。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个比例都在50%以上,高的如美国达到80%以上。我们要把现在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从20%多提高到50%,还需较长一段时间。

  当然,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好一些,分配关系调整得也更好一些,也可能这一比重的增长速度更快一些。可见,构建中等收入群体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如何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我国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根本推动力,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使其中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以调整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素质和改善其生活质量为治本措施,综合运用教育政策、城镇化建设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生产要素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并调整优化其结构,促进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培育壮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为最终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创造条件。

  1.政策向中低收入者倾斜,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是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普通劳动者也能成为“有钱人”。当前,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提高工资收入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主要途径。要加快推进企业工资形成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设,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逐步提高低工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使其中大部分人逐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同时,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二是大力支持创业人才创业致富,造就一批“小老板”。鼓励拥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创业人才,特别是海外归国的博士、硕士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创办中小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较高收入,逐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而且可以扩大就业,带动部分低收入者逐步提高收入水平。为此,要降低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改善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的金融保险服务,要积极营造鼓励创业人才自主创业、科技创业的政策环境,并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鼓励兴办中小企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2008年,我国个体工商户总数达291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比例的3.8%。大力支持个体工商户从事工商业经营,使他们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潜在群体或现实群体。

  三是鼓励农民规模经营,扶持一批“新地主”。从2002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部分农民中的规模生产经营户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潜在组成部分。要继续抓好支持农村、农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工作,积极扶持农民规模生产,促使他们成为中等收入者。

  2.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位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跟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加快传统产业技术的改造,将高新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中,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一个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并注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会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使得信息、金融、保险等行业相关岗位猛增,这样就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更多工作岗位,让更多人拥有参与社会财富“蛋糕”分配的机会。

  二是在第三产业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岗位的“含金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而且可以扩大我国的就业领域并增加就业人数。今后我国发展第三产业,应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基础上,大力创造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岗位。比如说,进一步推进房地产业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建设,特别是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现代社会服务业,逐步实现社会分工的细化,规范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家庭高级服务、管理咨询和工程咨询等中介行业;开发新型流通产业,推进物流配送,加快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流通业和运输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带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供求关系促使第三产业的“含金量”提高,其从业人员就可以拿到与其岗位更相称的工资。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

  我们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一个覆盖面更广泛、保障更完善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质量,一方面控制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另一方面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一是在农村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目前,在我国农村还没有建立一套像城市那样的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和农村还存在差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享受国家社会保障资源上,明显低于城市居民。部分农民一旦遭遇天灾人祸仍然很容易陷入贫困。为此,要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通过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救济制度、优抚安置制度、五保户制度等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贫困人口得到基本保障,控制并继续缩小贫困人口比重。

  二是在城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成为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主要手段。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重点解决城市务工农民、城市用人单位编制外人员、城市下岗工人、失业人员等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在医疗保险方面,着力解决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保问题。拓宽社保资金的来源渠道,为更多的人得到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防止城市低收入群体扩大,另一方面防止某些中等收入者由于各样原因下滑到低收入群体。

  4.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我国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收入分配制度深化改革,经济社会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相关,可以说是一个涉及整个社会的变革。因此,“橄榄型”社会建设要统筹设计,周密规划,标本兼治,抓住重点,分步改革,渐次推进。

  一是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和吸收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就要消除目前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民外出打工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步骤地改革现存的户籍制度,建立一个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口登记制度,其核心是户口背后所包含的福利差异,如社会保障、社会保护、教育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等,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的改革协调推进,只有把户籍制度改革与这些领域的改革相结合,才有助于政策的调整和制度改革的推进。

  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为数众多,要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城市化程度。一方面,要搞好小城镇建设,在大城市人口出现饱和,准入门槛比较高的时候,使环绕大城市的卫星城镇或小城镇可以更好地吸收农民和农民工,为其转变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市民社会。

  三是改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现行个人所得税分项征收制度,适时调整起征点或减少征税分级并降低税率,适当降低中低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税负;同时,建立根据家庭负担情况相应豁免费用的制度,进一步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是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教育、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控制房价过快增长,逐步使房价与工薪劳动者的收入形成适当比例关系;继续深化改革教育体制、卫生体制,控制居民教育支出、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减轻中低收入群体面临房价贵、上学贵、看病贵这“三座大山”的经济压力,逐步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另外,政府还要坚决打击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改革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加大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等,为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提供多方面支撑。

  我们党早就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无论是“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还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都离不开理顺分配关系,构建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现在离2020年只有10年时间了,加快理顺分配关系,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时不我待,必须抓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正确领导下,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确保按时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神圣目标。

  (作者分别为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