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2011-11-12 20:19:00  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 汪同三 张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经历了最为困难的2009年和极其复杂的2010年,2011年我国经济将是怎样的一年?从国际情况看,世界经济目前在缓慢、艰难地复苏,甚至还可能出现反复。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巩固企稳回升的阶段,逐渐回归到正常增长的运行轨道上。综合来看,2011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并在科学发展上迈出扎实的步伐,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经济环境什么样

  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也是任务非常明确的一年,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率先走出危机阴影,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的困难程度不如2009年,却是国内外环境最复杂的一年。上半年希腊遭遇主权债务危机,接着国内房地产价格非常不正常地快速上涨,再就是夏末秋初物价明显上涨,最后是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回头看,2010年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我们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1年是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1.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第一,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我国上一轮经济周期是从2000年至2009年,走出了一个“8+2”的良好轨迹,即8年的上升期,2年的回落期。从上升期看,20002007年,GDP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14%的上升通道内。从回落期看,2008年,在国内经济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作用下,GDP增长率从200714.2%下降到9.6%,回落势头较猛。2009年下降到9.1%2010年回升到10.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第二,“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2010年已超过4000美元。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我国投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2010年第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比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高9.3个百分点,自2009年以来第一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中央投资对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拉动效应显现,2010年上半年地方项目投资的增速达到26.7%,比中央项目投资高出近14个百分点。

  第四,从外需看,2011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

  第五,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

  2.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从国内看,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在住房、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热点问题。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性的,使得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总体判断,2011年,我们的总体经济环境在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如不出现重大特殊事件,估计GDP增长速度将会达到10%左右。

  二、开局起步如何搞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承前”,我们仍将继续应对金融危机,一些不利因素还要进一步克服;“启后”,今后五年任务目标很宏伟、很艰巨,经济发展不仅要考量增长速度,还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2011年,我国经济将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1.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准确而及时地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作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决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实行两年多了,为什么要转为“稳健”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很多金融机构、公司要破产。挽救它们就要提供额外的货币,让它们有喘气的机会。全世界当时是那样的形势,中国也不例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实行适度宽松的政策。这样的货币政策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就稳住了。可以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特殊的情况下采用的特殊政策。

  当前,受输入性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中性的政策,既不是过度的宽松,也不是过度的紧缩。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使货币供给逐步与宏观经济增长状况相匹配,避免物价全面上涨;另一方面可以保持适当的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此外,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会对我国金融领域造成冲击,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留出应对空间。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地转向正常的增长轨道上,所以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是理所当然的。

  目前,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必要性在于: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还需要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其次,很多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支持。第三,只有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行性在于: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均在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之下,我国财政、金融状况良好以及宏观经济有力的增长势头,都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

  2.把稳定物价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管理好通胀预期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明显的物价上涨压力,月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一度超过5%。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际方面流动性泛滥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因素,大概占物价上涨因素的30%。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迅速回升,给我国国内商品价格带来明显影响。第二,我国自2008年底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目前货币存量规模较大,流动性过剩对价格水平产生的上涨影响逐步显现。这个因素的比重约占40%。第三,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薄弱,价格上涨压力往往首先在农副产品价格上形成突破。这个占物价上涨因素的20%。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物价水平。当前特别需要警惕和防止一些地方借“十二五”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从而形成对物价上涨的更大压力。这两方面因素各占5个百分点。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显示了党和政府对物价问题的高度重视。会议提出,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而且目前并不存在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因素,只要调控措施得力,就能够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4%左右的水平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3.大力发展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面对资源约束加剧、自然灾害加重、农产品价格上涨快的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强农惠农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

  近来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农业太脆弱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11月物价指数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7%,而非食品价格仅仅上涨了1.9%,说明当前价格主要上涨的内容是在食品上,也就是说在农业上。

  21世纪以来我们出现过3次价格上涨的问题,第一次是2003年,第二次2007年,加上2010年。2003年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因为我们上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播种面积在下降,一直累积到2003年的结果就是粮食供给缺口明显,造成了粮食价格的上涨。次年我们取消农业税,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采取种粮直补等政策,都是为了保证粮食的生产供给。2007年最早是猪肉上涨,然后扩展到其他的方面。2010年是流动性太大,很多游资炒大蒜、绿豆等农产品,粮食属性“金融化”,对物价形成了扰动性冲击。这几次通胀都与农产品有关,说明我们的农业基础还需要大力加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高度重视农业,下大力气去发展农业。这是从供给方面来讲的。

  从需求方面来讲,我们要通过有效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措施,配合一些必要的行政办法,来控制那种投机性的行为,维持市场秩序,保持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如果这些政策措施能得到有效执行,我们就能够比较好地抑制通货膨胀水平,把总的价格水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避免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4.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财政支出向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将更多的钱用于“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农村水利交通、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体系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发展。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改善民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学中讲,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要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改善民生应该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最根本的目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要干的事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小康社会的标准明显提高了。我们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应该让每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到。而且,中央财政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为3.8万亿元,已经具备了更好的条件。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继续加强改善民生,提出了上述措施,是符合我们最根本的宗旨的。

  三、热点问题怎么看

  当前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经济问题,如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粮食安全等,这些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前面已经就稳物价、控通胀、农产品供给等问题进行了介绍,下面谈谈另外几个问题。

  1.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最稳定、可持续的动力。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9%,第二季度增长18.5%,第三季度为18.4%,增长率都在15%以上,速度是较高的,但是它大大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而且从长期看,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有待提高,国家将制定并实施长期持续刺激消费的政策。特别是对那些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收入的政策要加大力度,使消费增速、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能稳步提高,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能保持在50%左右。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贴切的。它是促进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大助推器,比如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以上,但是投资也成了促使我国经济走向过热的强大助推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每次经济过热都是由投资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引起的。所以,经济衰退时政府大力增加投资,经济过热时大力削减投资,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灵丹妙药。由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重复建设、盲目铺摊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投资效益大幅度下降,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积累等。我们必须深化预算制度和投资制度改革,使政府投资保持在一个合理规模,更多地鼓励民间投资,使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避免大起大落。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出口的数量,还取决于进口的数量,它直接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波动幅度很大。加入WTO以后的几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个百分点左右,但是2009年它的贡献是负3.9个百分点,上下波动达近7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20101月—9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增长34%,进口增长42.4%,贸易顺差为1206亿美元,同比减少149亿美元。由于全年顺差低于上年,如果把价格因素考虑进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便由负转正,比重也是很低的。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相继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会更趋强烈,甚至打起了货币战。今后国际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出口企业会面临更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以增加数量为主的粗放式的出口方式将会遇到更多的阻力和困难。出口企业迟早要进行大的调整,它们必须下决心转变对外贸易方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争取净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能稳定在10%左右。

  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抑制房地产泡沫问题

  近几年,我国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被普遍认为已经形成了房地产泡沫。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广大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且,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中,较大数量的农村人口将向城镇转移,意味着住房需求大幅增加。第二,房地产也是投资品,大规模资金和游资会进入该市场期望保值增值,从而形成对房地产的投资或投机性需求。这两方面旺盛的需求,以及房地产供给需较长周期才能形成,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经验不足,同时没有足够重视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工作,使所有的住房需求压力都集中到了房地产市场上,增加了当前抑制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难度。

  2010年,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出台后,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房屋销售量一度短暂下滑,政策短期效果初步显现。中央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明确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完成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590万套的工作任务。但是,房价与居民收入之间、保障房建设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迅速得到根本缓解,人民群众对房地产价格和住房制度仍然反映强烈。

  2011年如何稳定房地产市场,解决一般居民住房困难问题?2010122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谈到房价问题时说,我们将从两个方面继续加大力度,第一,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2011年我们将开工的是1000万套,包括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第二,要抑制投机,这主要是利用信贷的杠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首先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房价中有政府应该管理的部分,也有市场应该管理的部分,总理应该管的主要是保障性住房,解决的主要是中低收入者的问题。1998年我们城镇人均平均住房面积只有15平方米,现在已经达到33平方米,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已经达到80%,这个比例相当高。我们国家人口多、土地少,“住有所居”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有些刚毕业的学生、农民工都可以先采取租房的办法来解决住房的问题。但租价要合理、条件要完备,使他们能够感到方便。

  认真有效抓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是稳定房地产市场,解决一般居民住房困难的基础和关键。这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的工作。与此同时,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调控,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运用各种手段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坚决依法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3.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持续提高。但是,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基尼系数不断提高。城镇最高收入10%家庭与最低收入10%家庭的人均收入比从20年前的约6倍上升到9倍,中等及其以下收入家庭占家庭总数的绝大多数,这些人群消费水平偏低,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消费需求不足,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成为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计划,“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国富”到“民富”的重要转变。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会明显地、大面积地增加居民的税负负担。比如说购买大排量的汽车要加税,那你可以不买大排量。为什么要加税呢?就是想通过这个手段促节能减排。你不买大排量的汽车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总的方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出来了,就是要减轻居民的税负。

  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呢?五中全会提出,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十七大还提出一个方向,就是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些大的原则都有了,但问题很复杂,内容很丰富。

  具体来看,中国居民一类是农民,农民的收入如何提高?我们现在大力支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系列措施来提高农民收入。一类是公务员,政府有责任提高他们的收入。政府给公务员提高收入,不仅影响到他们本人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向社会表示一个政策导向,就是居民收入要提高。第三就是企业里的工薪阶层。马克思讲过,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靠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唯独劳动力这个商品除外,劳动力价格的决定,是靠劳方和资方两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建立工资谈判机制,在谈判的过程中,政府要支持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方。总的来说,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群要有不同的收入增长机制。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还在继续研究讨论。这个细则的出台,将有助于解决我们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深层次的问题。虽然至今未出台,但让人们看到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希望。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模型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