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拉动消费
2011-11-12 20:21:00  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 曾 铮

  “谈起消费,我常讲,取决于消费的不在于一般号召,而在于消费者口袋里是不是真的有钱。当然,我们希望有钱的消费者大胆消费,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使经济发展,使人们就业,从而挣到钱才能真正实现消费。你盼望的,也是我盼望的,就是经济尽快复苏,大批农民工还能回到城里就业,应届和以前的大学毕业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整个社会各个群体的收入都能够有所增加,那么,我们消费才有基础,我们将为此而努力。”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年初回答网友提问时讲的一段话。温家宝总理的讲话道出了中国百姓的心声。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一、为什么“十二五”要强调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发展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投资最终必须由消费来支持。需要指出的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并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权宜之策,而是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一种途径。

  1.投资驱动经济增长难以维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消费市场之大无可比拟。可是,近20年来,拉动我国GDP增长的第一驾马车不是消费却是投资。

  不可否认,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确实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我国投资一直延续着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投资的回报水平持续偏低。这种用过量的物质资源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水和矿藏等不可再生的资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而且不利于资源的深层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与此同时,我国投资结构出现了失衡的局面。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国家预算内资金用于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采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租赁、商务居民和其他服务业等竞争性行业的投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用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呈下降趋势。这样的投资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明显不相符。

  2.国外消费市场难以长期依赖

  相对于投资,出口这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自2000年以来也相当突出,其中进出口规模占GDP的比值近几年均为60%以上,外贸依存度达30%35%,是美国和日本的23倍。低成本低价格的商品出口,不仅导致国民福利大量流失,同时也导致接连不断的贸易摩擦。从国内外经济环境看,我国到了实现发展战略转变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是利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实现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这个优势正在消失,和美国、日本相比,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低。

  可是,我国有大市场,这也是一种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后,在各国经济竞争中,需求开始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可以在国内实现劳动分工,不必进行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大国之路,将我国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在坚持不断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开发国内市场,想方设法占领这个大市场,而不是被其他国家占领,是决定我国经济在“坐二望一”位置上能否继续发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

  3.国内消费市场逐步开始启动

  “十二五”时期,我国启动国内消费需求具有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这种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城镇化步伐加快。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6.6%,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70%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我国产业结构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服务业比重将不断提高,制造业内部结构将不断升级,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十二五”时期,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将会形成。

  资金充裕。支撑“十一五”时期资金供给的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而且还会出现新的推动因素。我国储蓄率比较高的情况不会改变;由于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仍将是外资的理想投资地;特别是资本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多方面、多方式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十二五”时期资金的供应将更为充裕。与此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资金将更多地向服务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倾斜,而消费也可以成为拉动经济的真正和持久动力。

  二、我国消费需求的基本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而相对于投资、出口的高增长,国民消费却一直处于低水平,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为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1.我国消费需求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现状

  消费率相对较低

  消费率是衡量一国消费需求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合理的消费率不仅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48.6%,居民消费率从48.8%下降到35.6%。新世纪以来是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下降最快的时期,其中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8年的48.6%,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2008年的35.6%,不到10年时间,二者分别下降了13.71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最终消费率大幅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居民消费率低是我国整体消费率低的最终根源。

  从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大多为80%左右。世界银行关于各大洲26个代表性国家的数据显示,1985年-2003年间多数欧洲、北美洲国家以及拉美的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平均消费率在70%80%之间,非洲的埃及和南非消费率保持在80%以上。而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大约要低1020个百分点。从中国与部分国家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对比可见,即便与同是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较,中国仍有较大差距。统计资料显示,印度消费率绝大多数年份一直稳定在77%78%之间的较高水平,最低为1995年的74.67%,最高为199880.31%。而同一时期,我国平均水平不超过60%。由此可见我国的高度增长是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拉动的,消费需求远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我国居民消费比重偏低而政府消费比重过高。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着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居民消费逐年递减,主要是因为收入偏低造成的,且收入分配不均。近年来,我国GDP以平均9.8%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却在下降。

  二是我国偏重于温饱型消费,发展享受型消费不足。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需求的满足是一个收益递减的过程,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则是收益递增的过程。理想的消费比例应该是物质消费占30%,精神消费占70%。但目前我国温饱型消费与发展享受型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我国物质型的消费较多而服务型的消费较少。最终消费支出可以分为实物性消费品支出和服务性消费品支出两大类。2001年和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6.2%28%,而同期美国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58.88%59.4%。据此可以近似计算,2004年我国实物消费支出和服务消费支出占整个GDP的比重分别为39.1%15.2%,相应美国这两种消费支出分别占GDP34.7%50.8%,我国实物消费支出率与美国相比略显偏高,而服务消费支出率则远低于美国。

  四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差距较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一直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占总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并且绝对值上也相对较低。自1991-1995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渐扩大,2000年之后尽管这种扩大趋势有所缓解,但城乡居民消费比重仍然稳定在3.5倍左右。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从1978年的37.9%提高到2007年的74.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从62.1%下降到25.6%30年下降了近36.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3的农村人口消费支出不足社会消费支出的1/3,而1/3的城镇人口占全社会消费支出的2/3以上。

  2.“十二五”我国消费需求将发生什么改变

  依靠投资和出口惯性拉动的高增长,在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难以为继。化“危”为“机”。低迷的国外市场和不景气的外贸,给扩大内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0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提升消费率的历史拐点。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城市消费开始进入以汽车和住房为主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将以收入分配改革为重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些都将直接刺激消费需求扩张,形成持续和长效的动力机制。

  加大公共投入,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届时,中国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将高达9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在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将进一步开放教育、医疗等中高级要素市场,由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城市化率的提高,对形成消费主导的新格局将起到重要作用。未来5年,2亿农民工市民化将会有重大突破,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47%提高到55%左右。麦肯锡的

  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2005年-2008年中国2.4亿流动人口的消费量相当于创造一个德国2007年的消费总量。如果未来5年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国在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至少有7万亿元人民币,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中国每年10万亿元的出口。

  文化消费将成为中国的消费热点。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今后5年,预计中国文化消费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由目前的2.5%左右上升为5%以上,成为中国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如何让百姓更放心大胆地“敢花钱”?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钱可花

  消费的扩大,首先来自于收入能力的提高,所以要全力促进居民增收。一是将促进就业作为居民增收的主渠道。二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农村,通过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流;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分享土地升值收益。在城镇,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改革,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三是着力增加政府对劳动市场的服务职能。同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制度,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

  2.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有钱敢花

  加快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扩面”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效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加快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个平台、两个标准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将正规就业或劳动关系稳定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纳入城市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从保障“人人有房住”出发,加大对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力度,为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保障性住房。“提标”的重点放在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增加报销药品、扩大特殊病种报销范围、降低甚至取消报销起付线等方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接轨”和地区转移接续制度建设。发达地区要积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管理制度接轨,逐步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统一,其他地区要建

  立和完善城乡之间社会保障过渡和转换机制,为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创造条件。加快建立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创造条件。按照“救助标准科学化、困难程度系数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的原则,形成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3.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花得舒心

  降低垄断性服务产品的消费成本。一是加快完善垄断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定价机制及收费制度,降低垄断性服务产品的价格。二是打破高收益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改善有效供给,降低服务价格,着力改善服务质量。

  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在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前提下,在信贷标的、类型、流程和方式上积极支持业务创新,在消费支付终端多元化、安全化上寻求新突破,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支持居民消费需求合理增长。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监督,加大打击社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鼓励诚信经营。适应网络消费的发展趋势,成立“网络消费者协会”,出台地方性《网络交易管理法规》,加强网络消费的日常管理和消费者维权,确保网络消费安全。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农村自来水、电气化、道路网化,消除落后地区特别是山区由于电力供应不足、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对家电和电子产品消费的障碍。同时,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消费市场体系建设,扎实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并支持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

  不断提高消费便利性。一是支持合理金融创新,积极发展消费金融。二是大力改善消费品流通环境。三是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监督,让民众放心消费。

  4.创新消费产品和业态,提倡科学、文明消费

  大力发展养老消费。加快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投资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立社区老年人日托照料中心。依托就近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公司等向社区居民提供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护理康复等社会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老年服务。

  引导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支持和吸引国际时尚巨头和顶级品牌落户,提高消费档次,满足个性化需求。支持开发集消费娱乐为一体的国际新型业态。重视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新能源、低碳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中高收入群体提供新的消费产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加强3G通讯网络、三网合一、数字电视网的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撑新兴消费领域发展。

  关注“80后”消费。针对“80后”推出大宗商品的“捆绑式”消费信贷,他们的房、车等大额消费贷款可考虑“家庭捆绑式担保”模式,即以父母名下财产担保子女消费。针对“80后”提供“小额无抵押无担保消费信贷”,重点支持其旅游、婚庆、教育及耐用品等消费。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博士,长策智库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