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
2011-11-12 20:22:00  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 王 珊

  2000多年前,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就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著名论断。

  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从国土构成上看,我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一、当前主要国际海洋争端有哪些

  海上边界不同于陆地边界,海洋划界的复杂程度要高于陆上划界。当代主要海洋争端有8大处,其中3处涉及我国。

  南沙问题:中国在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而20世纪70年代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诸国对整个南沙或其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并出兵占领了部分岛礁。围绕南沙争端,我方所提出的“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虽符合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但并没有取得实效,反而助长了一些国家的野心。20世纪80年代,我们与越南打了一场海战,收复了南沙部分岛礁。后来,南海周边几个国家钻我们一心搞改革开放、搞经济建设的空子,疯狂瓜分南沙群岛,以致大多数岛礁落入他人之手。

  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列岛是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并行使主权的。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从没有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异议。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日本战败后,把台湾归还给了中国,却把附属岛屿钓鱼岛等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20世纪60年代末,得知该岛附近可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先是由多家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着又开去巡防船,擅自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起了日本名字。2010年的中国渔船撞船事件发生后,国内群情激奋,日右翼势力也借机煽动反华情绪。最后,日方迫于压力,释放了我方船长。

  西沙问题: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约180多海里的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20世纪50年代中期,南越政府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并开始派兵占领了西沙永乐群岛的一些岛屿。1974111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再次重申西沙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决不容许任何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但南越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115日至18日先后派驱逐舰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并炮击飘扬着中国国旗的甘泉岛,强占金银、甘泉两岛。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119日,我方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

  此外,还有英国阿根廷之间的马岛(福克兰)之争、俄罗斯日本之间的北方四岛之争、“分”与“不分”的里海之争、韩国和日本之间的独岛(竹岛)之争,以及苏尔特湾之争等。

  二、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首先,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19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生产高速发展,产品急剧增加,国内资本和商品生产严重过剩,急需开拓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马汉的传世之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3-1783》代表了美国社会对海权的呼声,并把美国带到了辽阔的海洋。美国海军界人士始终认为,美国自美西战争以来所取得的历次重大胜利以及美国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都应归功于马汉和他所创立的“海权论”。

  其次,海洋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经济角度来看,海洋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空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国可管辖的海洋范围大致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几个层次,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构成了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海洋空间远远大于陆地,随着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深入发展,将会发现和获取更多种类、更多数量的宝贵资源。

  此外,从全球化贸易角度讲,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海洋的交通功能使得国与国利益互相渗透,相互依赖程度加强。

  其三,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从传统安全意义上看,海峡、航线、岛屿等,是兵家必争的领域。美国经过200多年的陆地和海上扩张,已经控制了地球上的主要海上通道,并占领了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中重要地理位置的众多岛屿,这些岛屿都坐落在海上交通线上。美国正是凭借强大海权,不仅充分保证了本土安全,还把安全防线推向海外,极大地扩充了战略纵深。

  从非传统安全意义上看,海上安全的战略重点是围绕防范恐怖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海盗活动、有组织跨国犯罪、沿海经济设施安全等。目前,从东亚到中东、东非航线处处都有海盗的船影,马六甲海峡甚至被称为“恐怖海峡”。

  结合中国版图的实际状况看,我国东部辽阔的海疆,决定了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维护国家综合安全角度讲,借海“强身”,以海兴国,建立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1.20091229日,“海巡1823”船在琼州海峡进行首次巡航。主要承担海南辖区海上巡航和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维护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保障海上船舶航行安全、保护海洋环境。

  三、当前国际海权竞争的新特点、新趋势

  伴随世界政治、经济向纵深发展,国际海权竞争也出现新变化,获取和运用海权对大国战略竞争的影响日益凸显。

  首先,各国纷纷从战略高度谋划、参与海权竞争,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作为海洋超级大国的美国,始终将维护、拓展海洋霸权作为维系其全球霸权的重要内容。从2000年至今,先后出台《美国海洋行动规划》、《21世纪海上武装力量合作战略》等文件,建立了“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此外,还提出要打造兼具太平洋、印度洋重大战略利益的两洋强国,抛出“全球海上伙伴关系”、“千舰计划”,加紧整合各国海上力量。

  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区域海洋大国也纷纷将海权竞争视为拓展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俄计划2020年前将航母编队增至6个,将争夺海洋主导权、开发海洋战略资源,作为重振大国雄风的重要战略着力点。日相继出台《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计划》、《海洋能源、矿物资源开发计划》,不断充实、完善海洋立国的战略定位,将海洋作为拓展疆域与增强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印将获取印度洋控制权作为维系、争夺大国地位的重要战略支点,并加紧打造“蓝水海军”,大力推进“远洋延伸”战略,东出太平洋,西进亚丁湾,以此彰显海洋大国形象。

  一些中小国家也将海权竞争视为国际海洋秩序重新洗牌、海洋利益重新分配的重要契机。韩国积极维护拓展管辖海域,将开发海洋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越南将维持、取得东南亚海军第一强国地位作为争夺海洋权益、获取地区大国地位的基础,大力强化军备建设。菲律宾加紧侵夺南沙海洋权益,将控制海洋通道、争夺海洋资源视为提升国际地位、加速自身经济发展的良机。

  其次,争夺焦点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域拓展,国际海权竞争更趋激烈。一是以外大陆架划界为核心,加紧对海底资源的争夺,并以各种方式强化主权宣示。截至2009年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59个缔约方中,有69个国家就外大陆架划界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单独或联合申请。美虽未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始终对大陆架等深海洋底的划界问题保持介入态势。俄出台《俄罗斯联邦保护国家边界、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资源法》,成为首个向联合国提出划界申请的国家。日投入巨资,全面展开对相关海域的深海环境及洋底大陆架的科考,在东亚国家中率先向联合国提交了大陆架划界申请。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中小国家也积极提出外大陆架划界案,通过各种方式加紧主权宣示。

  二是不断强化对极地的战略争夺。在北极,美国出台北极政策文件,加快组建北极航母编队,加紧勘测北极新航线。俄罗斯大力建造进行极地海洋科考与勘探的船只,将重要通道划为内水,限制外国海军活动。加拿大举行大规模北极军演,并计划在北极新建军事基地和深水码头。丹麦、挪威、冰岛、瑞典、芬兰等欧盟国家,召开北冰洋军事安全合作会议,推动欧盟参与北极竞争。在南极,英国、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不顾《南极条约》,纷纷对南极海域提出主权要求。其中,澳大利亚大陆架划界案获得批准后,其部分大陆架延伸已进入南极海域。

  三是将大片公海圈占为本国专属经济区。目前,全球超过1/3的公海被划为各濒海国专属经济区,公海范围大大缩小。2010年初,日本政府向国会提交法案,拟将距东京1700公里的冲之鸟礁(日本南部太平洋海域的一个环礁,低潮时露出水面仅6平方米)认定为岛屿,并以此为基点圈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菲律宾修改领海基线,将大片本不属于己的公海划为领海与专属经济区。

  第三,国际海洋规约体系严重缺失,成为激化竞争的诱因。长期以来,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主张“中间线或等距离原则”,法国、阿根廷等国家则强调“公平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划界原则进行了模糊处理,两个主张都没提,仅用公平解决的表述加以替代。这种笼统、含糊的界定,必然导致各国对划界原则的不同理解和运用,成为引发、加剧海洋争端的根源。

  同时,由于对各国使用专属经济区的权限没有明确界定,既承认濒海国拥有200海里的主权权利,也要求濒海国“适当顾及他国权利”、尊重他国航行飞越自由,这种试图照顾各方利益诉求的做法,致使近年来围绕专属经济区使用权的海洋争端明显增多。200838日,美国海军监测船“无瑕号”就曾违反有关国际法和中国的法律、法规,未经我方许可在南海中国专属经济区从事情报收集活动。

  第四,各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合作、斗争更趋复杂,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其一,主要海洋大国纷纷着眼于未来国际海洋秩序的主导权之争,加紧投棋布子,战略竞争激化。美国大力兜售“全球海上伙伴关系”计划,力图以其为龙头整合各主要国家海上力量、构建新海洋安全秩序。俄罗斯也不甘居人之后,频繁举行海上军演“展示肌肉”,大力强化核潜艇与远程轰炸机战略巡航。日本在坚持美日同盟基础上,更加强调自身海洋力量建设,全面开展区域海洋外交,试图在东亚海洋安全秩序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印度借主办“印度洋海军论坛”,加紧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区域海洋安全合作机制,将印度洋主导权视为不容他人染指的禁脔。

  其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日趋严重,难以再现共同争取海洋权益的局面。历史上,围绕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发展中国家曾经团结一致,同发达国家展开了长期的外交斗争。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在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上占得优势,发展中国家彼此之间的分化、斗争明显加剧。

  其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海洋问题的合作、斗争加速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双方在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仍存在深刻矛盾、斗争;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在海洋竞争中获取主动,有意借助域外海洋大国的力量,增加外交筹码。近年,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有意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形成“利益捆绑”,制衡于我。2010年,美国以对越关系正常化15周年为由,加紧拉拢越南。美国务卿希拉里称越是“伟大国家”,总统奥巴马承诺“将把两国关系推向更高层次”。

  四、当前我国在国际海权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伴随国际海权竞争的新变化,中国承受的安全压力明显增大。一些周边邻海国家或伺机蚕食我传统海域,或与域外大国合作开采我油气资源。中国维护海洋权益与建设和谐周边的外交努力面临重大挑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海域频遭周边国家染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周边国家掀起了新一轮海域“划界”热潮。目前,中国与多个海洋相邻国、海洋相向国存在潜在或现实争端,范围涉及东海、黄海、南海三大海域300多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所辖海域的一半以上。特别是近5年来,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仅笼统规定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划分原则,未能充分照顾相关国家所拥有的历史性海洋权利的漏洞,采取各种方式加紧侵占,对中国传统海域提出主权宣示,试图以既成事实迫使中国做出让步:

  在东海,日本以所谓“日中中间线”为由,争夺我东海油气资源。同时,利用其在相关海洋机制中的影响力,游说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国际海洋法法庭等相关国际组织,推销其“中间线原则”。东海划界如单纯适用“大陆架自然延伸法”中国可获得东海75%以上的面积,采用“海岸线长度比例法”中国也可获得东海65%左右的面积,但如适用“中间线法”,中国只能获得东海40%左右面积。

  在南海,越南向联合国提交侵占中国南沙岛礁的大陆架划界案。菲律宾通过《群岛基线法》,将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与部分西沙岛礁划入领海。马来西亚副首相登上弹丸礁宣示主权。截至目前,位于南海“断续线”内中国传统水域中的四十多个岛礁被侵占,其中,越南占29个,菲律宾占9个,马来西亚占5个,文莱占1个。

  其次,域外大国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一是美国加紧推进海军力量东移,以维护、强化其在区域及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预计到2014年,美海军部署在亚太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将达20多艘,60%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和航母将部署在太平洋舰队。以美日、美韩同盟为基础,在我周边维持强大军事存在。与此同时,以维护海洋通道安全为由,借与菲、越、马、新等国的合作,强化对我周边海洋问题的渗透和干预态势。

  二是英国、俄罗斯、印度等国也在我周边扩充影响力。所采取的手段有二:一方面不断强化同相关国家的海洋军事合作,借以影响东亚事务。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积极通过“五国联防组织(FPDA)”,加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南海的区域安全合作,暗示介入南海争端的可能性。印海军积极向东拓展,将加强与马、越、泰的军事合作作为影响东亚海洋事务的重要着力点。俄大力推进与东亚沿海国家的军事合作,以凸显其在这一区域的战略存在。另一方面是通过跨国公司与我周边国家合作开采海洋油气资源,既从经济上捞好处,也利用跨国公司的商业行为对东亚海洋事务施加影响。截至2009年,在美、俄、法、加、英等国积极参与下,南沙海域被划分为上百个油气招标区。目前,在南海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国际公司超过200家,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

  第三,海上通道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目前,中国80%以上的外贸需经海上运输,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走海路。每年经过亚丁湾的船只多达40005000艘,居各国之首。但中国在维护海上通道安全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一方面中国对维护海洋通道安全的政策准备、能力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军队现有海空装备水平来看,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远程投送的能力,难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有效维护海上通道安全。从外交现状来看,我与重要通道沿岸国家的合作、协调机制建设也严重滞后。特别是在保障经南海、印度洋前往中东、北非、欧洲地区航线安全问题上,缺少同沿岸国家长期、稳固的合作机制。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海外运输线大多经过海上冲突、危机频发地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60%的进口能源需经过全球公认的海盗频发地区,如东南亚、红海和亚丁湾等重要海域。同时,由于远洋航运能力不足,大规模远洋运输往往不得不雇佣外籍船员,甚至外籍船队,保障远洋运输安全的能力尚显不足。

  第四,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台湾岛不仅是中国大陆进出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战略“门户”,也是扼守西太平洋南北航线的要冲。由于台湾临近钓鱼岛,台海局势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日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的走向。此外,台湾当局至今控制着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礁太平岛,该岛作为南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资源的岛屿,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两岸长期分立的现状却对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带来了不利影响。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发展海空力量心存疑虑,双方在海洋维权上的合作相对滞后,两岸加强海上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可以预见,中国要“和平崛起”必须重视和加强海洋建设,而伴随着中国海上力量建设,对中国的海上防范、制衡也必然会加强,中国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环境将日益复杂。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创新中国的海洋安全战略研究,制定新形势下的综合海洋安全战略,同时也要树立坚定的战略意志,增强随时应对海上各种挑战的心理准备。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