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走出 “ 两 难 ” 困境
2011-11-12 16:22:00  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 田国强

  7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长沙主持召开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这些“两难”问题包括:经济刺激政策如何进退;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如何平衡的难题;收入分配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资源价改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压力;人民币汇率调整与出口企业之间如何协调;外贸出口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两难”。

  事实上,市场已经普遍对下半年经济形势表示担忧。自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一改第一季度高位运行的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先后出现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减慢、贸易顺差下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下滑、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资产价格走低。此外,发电用电量、交通运输指标也开始徘徊不前。

  针对今年下半年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尽快走出“两难”困境迫在眉睫。一个基本的思路应该是在稳定经济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在破解发展难题中转变发展方式,在风险最小化下求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采取与中医医理相近的综合治理,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宏观经济就像一部机器,每一个零件都要发挥作用才能有效、良好地运转。具体而言,围绕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现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须以“稳政策、调分配、拉两头、优中间、扩内需、促出口”的18字为导向来治理中国经济。

  第一,稳政策。中国经济总是陷于大起大落困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大起大落,其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保持政策相对稳定的核心就是要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强化长效的市场机制。

  第二,调分配。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但是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不合理程度却日益加深。收入分配改革必须要谋划长远,久拖不决会让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因此必须审时度势,尽快研究推出一些能够起到实效的具体措施。

  第三,拉两头。首先,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粮食供给保持稳定增长,建立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8亿农民的消费能力,有效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其次,要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以缓解劳动力过剩问题,同时减轻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过度膨胀所导致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发展智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转变。

  第四,优中间。金融危机的一个作用,就是促使我们下决心要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深层次的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我国经济的主体第二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升级。必须对国有垄断行业的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继续扩大民营资本市场准入,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促进市场竞争,让生产要素向最有效率的地方集中,以提升整个经济的效益与效率。

  第五,扩内需。由于主导全球经济消费需求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居民家庭当前都面临着去杠杆化和重建储蓄等重要任务,可以预期,一直以来支撑中国增长模式的外部需求在未来几年内都将会比较疲软。因此,当务之急是促进从外需支撑的出口型发展模式向内需支撑的消费型发展模式转变。

  第六,促出口。在社会保障和医疗改革等公共福利政策还处于改革摸索阶段的情况下,经济由出口导向向内需驱动的转变无法一蹴而就。当前政府应该在扩内需的同时,在促出口方面同样有所作为,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缓解沉重的就业压力。

  当然,上述治理方针重在治标。从国家长治久安、科学发展、重新崛起和民族振兴的根本目标出发,治本之策还在于加强市场导向的长效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富与民富、效率与公平、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展与稳定、发展与教育、发展与生态”十大关系。

  其中,关键是界定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治理边界,促进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从而建立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使之能同时达到效率、公平与和谐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根本之路。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