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资IMF为哪般
2012-10-25 10:59:00  来源:《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2012-2013学年01期
 

◎《华夏时报》编委、专栏作家、著名评论人 徐立凡

  今年618日,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的G20峰会上,中国宣布支持并决定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资,数额为430亿美元,在37个宣布增资的成员国中仅次于日本、德国。长期主导国际金融秩序的美国,这次却“一毛不拔”。

  对于我国政府此次的增资决定,有人质疑:在国内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资金需求尚紧的情况下,向IMF“慷慨解囊”,是不是“穷大方”?

  中国增资IMF,绝非义务性救济,更不是要充当“救世主”。相反,这既是履行G20共识的应然之举,也反映了我国政府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的战略考量。

  增资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应对危机,主要经济体的协同性空前加强。此前,以“西方俱乐部”为主体的G7平台一直是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的“最终解决者”。如今,G7逐渐被G20取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权重越来越大。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IMF和世界银行就是该体系的两大支柱。它们既是国际金融秩序的监管者,也是出现经济危机时“最后的贷款人”。中国将IMF和世界银行的改革视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指标”,并已取得较大突破。在201010月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方对IMF份额改革达成协议:2012年之前,IMF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此项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3.72%升至6.39%,投票权将从3.65%升至6.07%。中国在IMF地位的提升,必然意味着对IMF增资义务的增加。

  增资有利于改善出口环境,促进我国出口。目前,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了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作为“最后的贷款人”,IMF需要增强资金资源和贷款能力,做好应对已知和潜在危机的准备。出于这一考虑,在今年4月召开的IMF春季会议及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达成了一致协议:各方向IMF增资4300亿美元,使其贷款能力增加一倍。IMF应对危机能力的增强,不仅有利于受援国,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因此,事实上也可以起到改善中国外贸环境的作用。

  增资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化解潜在的风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增资IMF,并非划转430亿美元交由IMF代管,而是向IMF承诺在其需要资金时的借款规模。而且,增资可以通过投资相关票据的形式进行。IMF发行的票据信用级别高,安全性、流动性和回报率都较高。中国作为最大的外汇富裕国,如何优化高达3.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一个重大课题。当前,在欧债危机影响下,欧元已走弱,过多持有欧元会带来资产缩水的风险。过多持有美元也是如此。此次中国增资主要通过购买IMF票据的形式进行,对安全性的诉求大于收益诉求,因为中国已不需要更多的外汇。收益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转为项目借款,通过建成项目的收益分成,这属于非固定收益。二是转为特别提款权,其收益率通常超过购买美债。目前美债的十年期收益率为1.6%,处于低位。显然,相比全部购买美债,注资IMF更划算。

  当然,中国增资IMF,并非只考虑收益性,还将IMF改革列为了参考条件。那就是提升中国等国家的话语权。话语权提升后,会使我国今后在协调国际经济金融秩序时,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会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地位。当然,在享受好处的同时,我们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向IMF提供更多的资金,提供更多的救助,等等。

  按照201010月制定的IMF份额改革路线图,今年改革就应完成。然而,2012年已经过半,改革却因美国拖延而未能落实。美国的消极态度,与其国内处于大选的政治攻防期有关。

  中国与IMF合作的方式和水平,始终由两个条件决定。一是IMF能否完善份额和治理结构,二是能否切实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权重。此前是如此,今后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