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地方债风险难在哪里
2013-11-01 09:55:00  来源:《时事报告》2013年11期
 

   ◎ 主持人:《时事报告》主编 闵勤勤

  主持人:一段时间以来,地方债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对于我国地方债风险的议论非常多,有的人认为风险已经失控,有的人说可控,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国人趁机大肆渲染炒作以唱衰中国。为搞清楚我国地方债真实状况、准确评估风险,中央也派出审计人员对地方债进行摸底。那么,我国地方债风险形势到底怎么样?控制地方债风险有哪些难点,又有哪些对策?请各位专家详解。

 

  难在地方债增长势头迅猛,潜在风险加剧

  刘尚希:讲地方债,首先要明确一下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地方债,实际上指的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是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加总。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负全责的直接借债;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是地方政府负有连带责任的债务,通俗地理解,就是你替别人担保借的钱——如果这个债务别人还不起了,你作为担保人要替他还债。这几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得很快,从法律意义上讲,地方投融资平台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国有企业,不直接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然而,平台借债是替政府干事,是用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抵押贷款,因此属于政府或有贷款。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理性地理解地方债和它背后的风险。2011年,审计署公布的10.7万亿元的地方债统计数据中,我估计真正称得上地方政府债务的可能只有40%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高培勇

  高培勇:地方债并不是新生事物,更不是中国特有的事物。地方债在世界各国长期、普遍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基于种种原因都会举债。在法律上,政府完全可以跟企业、居民个人一样,作为债务人通过举债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当前,大家非常关注地方债的规模大小,国外甚至有估算说我国地方债达20万亿元,姑且不论准确与否,即使我们按照这个规模比对,也只占到我国GDP总量的1/3左右,规模并不算大。地方债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不在规模,而在其发展势头。

  刘煜辉:我也赞同高院长的说法,规模大小不是问题,我们有很多政策空间来控制风险,但债务膨胀趋势确实令人担心。2009年以来,我国的债务增长速度太快了。债务扩张过快表明生产率的衰退,也就是收入的能力出现了问题,经济增长的潜能出现了问题。如果资产回报健康、周转正常,债务增长应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匹配。现在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才造成债务短时间上升非常快。

  国际上对债务问题的研究有个重要的报告,实证研究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新兴国家债务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在5年内整体债务率上升30个百分点的国家,在接下来5年发生经济困难甚至金融危机的概率非常高。我国债务从2009年开始加速膨胀,仅2012年我国整体债务率就上升了16个百分点。今年18月,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比名义GDP增速高一倍以上,可见今年的债务率肯定比去年有明显上升。

  这种急剧增加的地方债,带来流动性不足的风险。这些年,地方借债进行投资,产出的是有效资产,比如说20年期的地铁等,解决了很多的公共问题。但是,投资基础设施的回报率是比较低的,很多是公益性质的。因此,地方政府就以短搏长,用平台负债的方式短期融资。但短期融资成本利率极高,地方政府为了长期资产用了高达9%甚至10%的利率借贷款维持资产现金流,形成了经济学上所谓的庞氏特征,这些负债滚到今天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要么中央兜底,要么就是国家层面的,很危险。

  刘尚希:地方债飞速增长,风险随之急剧扩大,我们必须有风险意识,弦不能松。当然,也不能自己吓唬自己,更不要被外国一些“唱衰中国”的说法吓倒,关键是要知道怎么样控制风险。控制风险的第一条就是要监视风险。现在大家都说要重视地方债风险,但具体来说风险有多大、风险在哪里,还没有有效的工具去衡量、去界定。我们需要尽快建立政府债务准则。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准则,才能分门别类地统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到底是多少,而不是两三年突击摸一次底。我们要有一种常规的手段和衡量尺度,让债务规模统计、测算和风险评估常态化。

  刘国艳:总体来看,当前地方政府不会出现债务危机,因为债务危机主要指的是清偿性问题。当前的主要风险在于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困难,也是地方财政资金周转不灵的困难。如果对确属政府公共支出范围,又不存在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的借债,适当延期或通过其他中长期的融资方式置换短期贷款,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压力。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