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赢得开放红利
2014-04-09 16:30:00  来源:《时事报告》2014年4期
 

  主持人:《时事报告》副主编  赵鸿文

  主持人: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进。改革开放36年来,每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就翻一番,2013年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我国7亿多就业人口中,大致每4个人就有1个从事或间接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诸多新变化,形势到底如何?下一步怎样才能把握住形势,把开放红利做大?请各位专家详解。

  对外开放红利多多

  主持人:通过36年的对外开放,我们获得了哪些红利?

  霍建国:从红利角度讲,第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获益最大。改革开放36年,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16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其中,2013年中国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这相当于一年新创造的最终产值有1/4是通过国际市场来实现的;进口额1.95万亿美元,接近GDP20%。中国的外贸大发展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铸就了中国出口贸易大国和制造业生产大国的突出地位;中国市场的开放对全球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全球进口需求的2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第二,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一直是相互作用的。通过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通过参与全球竞争使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并促使中国长时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毕吉耀:回顾36年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开放程度  越高的行业和地区,发展就越快,反之发展比较慢。总体看,开放带来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一是对外开放使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位列发展中国家第一、全球第二,规模连续5年稳定在1000亿美元左右;对外投资快速增长,规模也接近1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

  二是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从沿海开放逐步推进到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开放,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开放一般制造业扩大到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专业服务等广大服务业领域。

  三是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外贸出口始终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扩大利用外资还带来许多先进技术和设备、管理经验和人才,以及新型业态和营销模式,对促进国内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对外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特别是不断扩大的进口规模有力地带动了我国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随着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也在明显提升。

  赵晋平:对我们自身而言,对外开放带来了就业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近几年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18%,带动就业1.8亿人。在进口方面,对外开放满足了国内消费生产的各种需求,包括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品,如国内冶炼加工的铁矿石有七成左右来自国外,炒菜用的植物油有四成左右也是进口的。

  对世界来说,中国出口额目前在全球出口贸易中占比12%左右,世界各国从中国获得了选择质优价廉商品的机会。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基本上保持了贸易顺差的局面,由此带来的红利一方面表现为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是抗国际金融风险能力增强,可以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同时,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也大大增加,比如,正是由于强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对一些贫穷国家的经济援助,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时期,对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施以援手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