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形势的方法谈:整体中把握个体
2015-01-06 14:35:00  来源:《时事报告》2015年01期
 

  曹勃亚

  在我从事时政杂志编辑工作和讲形势报告的实践中,大家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海量信息中,怎么寻找有价值的东西?信息多了,选择就成了难题。

  这使我想起马云说过的一句话:“现在的商人要寻找一个今天做、明天就可能成功的机会,基本没有,因为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了。比聪明你已经没有机会了,比勤奋估计更没有机会,你只能比未来、比眼光。”“比未来、比眼光”,比的就是把握整体的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罗万·贝恩把人分为两类:“全局思考者”和“局部思考者”,他认为,前者约有25%,后者约占75%。一般而言,人们较为关注微观和具体的东西,对可视、可见、可感知的东西感兴趣。有的人常常跟着感觉走,社会上发生一件事,领导交给一项任务,写一篇文章或者发个言,就赶紧去网上搜搜关键词,找找资料,梳理一通,完成了事。以后,每有新的事件发生,依旧照此处理。工作做了不少,水平没有见长,日有所得,岁积不足。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层级越高,越需要全局思考。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李克强总理谈到怎样看中国经济时也一再说,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谈到房价时说,房价受窗户以外东西的影响。一个人买房子,买的是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就业条件、工资水平、教育资源以及养老社保机会,等等。大势与大事,窗内与窗外,相互映衬,讲的都是要在整体中把握个体。

  由此推之,把握形势,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处着眼,讲的是战略,体现为思维的高度和宽度,即具备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的能力,有世界眼光和大局意识。小处入手,讲的是战术,体现为对某一事物认识的深入程度。大势清醒,具体操作才能恰当,宏观和微观结合,才是制胜之道。而人的差异性、水平高低往往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眼界的大小,会不会找有价值的东西,比的是整体思考的能力。

  从整体中把握个体,有多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思考中“搭框架、建体系、理思路”。“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对形势有一个基本判断和分析,心中就有了整体,有了全局。所以,微观看不清,真真切切是把握宏观的功夫还不够。

  框架、体系和思路也有大中小。大,是国内外的形势发展;中,是自己工作的领域或地域;小,是自己工作的具体岗位。大者择其要,中者择其实,小者择其特。优秀的人才,会在宏观大势中确定自己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身工作的价值,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把海尔未来发展战略定义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他说,海尔未来只应有三种人——平台主、平台上的小微主、小微里的创客们,体现了大中小框架的有机结合。

  要做到整体中把握个体。从学习角度说,可以从五个方面着眼:即中央精神为框架、专家观点为补充、国外情况为借鉴、民间经典为滋养、消化提炼为路径。

  如了解国内经济形势,离不开“新常态”这个关键词。把握“新常态”第一要看看总书记如何讲。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首次系统阐述它的三个特点:核心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三个词。这就是我们认识“新常态”的基本框架。顺着这个基本框架,可以向国内外背景、特点内涵等多方面延伸思考。这时,可多阅读政府官员的解读,多看专家学者的学理分析。一般说,政府官员多是从政策角度解读,阐释新政策、新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等;专家学者更多会从历史角度、理论思考、未来趋势,论证“新常态”的具体内涵和走势。而国外舆论对“新常态”的分析、评论,可以丰富我们看问题的维度;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以作为发展的对照;即使不同的观点,也可以作为思考的参照。搭建整体框架,还要接地气。中国老百姓中,能人多、语言丰富俏皮,蕴含政治智慧,民间生动活泼的归纳和概括,是我们涵养宏观思维的源泉。如把传统制造业转型困难,形象地归纳为“动力不足不敢转,方向不明不会转,风险太大不敢转,支撑不够不能转”。既说到问题,也指出转型方向。说到底,多方面的学习,最终都要融化落实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中,做到真懂、真信,变成自己内心思想的力量,才会有用。

  (作者为《时事报告》杂志社原总编辑)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