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广州:文明追求无止境
2012-02-16 15:54:00  来源:《时事报告》2012年01期
 

   向继贵

  20111220,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云山手上接过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奖牌。为摘取这块“金牌”,广州整整用了13年。拥有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美誉的千年古城广州,这一天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带着祝福,《时事报告》记者专访了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

  向继贵:万书记,广州市自初次申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已走过13个年头,是什么原因让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一直坚持“接力”,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政府的工作目标来落实?

  万庆良: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一座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对于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总目标和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这一核心任务具有重大意义。自1998年正式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工作目标,不仅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创建工作,夺取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含金量最高的“金牌”,更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创建工作,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州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广州”,夺取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民心金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前左一)出席广州绿道建设启动仪式。

  向继贵: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大市、经济强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面临的主要压力有哪些?

  万庆良:如你所讲,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大市、经济强市,对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言,既是优势,也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是广州作为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全国唯一一个国家中心城市,下辖10个行政区、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1500万,人口多、地域广、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工作量庞大。二是广州作为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外来流动人口达712万人,在给广州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对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和文明秩序构成巨大压力。三是广州生产总值过万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第三位,环境建设任务艰巨。四是广州地区媒体发达,市民素质高,参与意识强,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具有很高期望。

  向继贵:三年前,广州市落选全国文明城市,落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三年前相比,现在的广州发生了哪些变化?

  万庆良:三年前广州以微弱的差距落选全国文明城市,主要原因在群众满意度上。就城市环境来说,虽然经过不断整治,城市面貌和环境有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到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薄弱环节,市民对此意见比较多。正是由于创建文明城市的落选,促使我们正视问题,变压力为动力。2009年,我市以“落选不落志、服气不服输”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功迈上新的台阶。

  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广州现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把“创文明”与“办赛事”结合起来,紧紧抓住筹办“两个亚运”的契机,实现了“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目标,城市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宜居宜业程度显著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显著增强。二是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与造福市民群众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创建惠民,从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抓起,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市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培育弘扬“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广州人现代文明新形象逐步树立。

  向继贵:居住人口超过1500万人的特大城市创建文明城市成功,实属不易。您认为今后还应把哪些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您有哪些创建文明城市的成功经验与兄弟城市分享?

  万庆良:广州作为特大型副省级城市,克服重重困难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本身在全国就具有较强的先行探索意义。“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我们有责任去创造这份荣誉,更有责任去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这份荣誉。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健全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围绕“一年一小测、三年一总评”,调整文明指数测评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机构建设,实现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二是扎实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巩固提升广州市的城市环境。三是继续坚持创建惠民的理念,持续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争取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安宁,市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最大的体会,就是始终坚持把市民需求作为第一指引,把发挥市民主体作用作为第一选择,把市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凝练出“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工作理念。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紧紧围绕市民素质提升这一核心内容组织开展创建活动;从满足市民需求入手,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把人民满意作为评判标准,把创建活动变成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