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扶贫让6700万人改变命运
2012-03-12 15:41:00  来源:《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2011-2012学年第2期
 

  

  20111129日,重庆市中元村农民何洪书坐在自家青瓦白檐的新房前,收听广播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消息——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老何心里感谢中央的好政策,因为正是大扶贫给他带来了幸福新生活: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通到屋里头,增收致富不再愁。

  10年来,和老何有同样感受的达6700多万人,这个数量相当于英国和瑞士人口的总和。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公布,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2001年至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从9422万人减少到268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相应从10.2%下降到2.8%592个扶贫重点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658元增加到11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7元增加到3273元,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2010年底,重点县农村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达到60.9%,自然村通公路比例为88.1%、通电比例为98%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到2010年底,扶贫重点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7%,青壮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加新农合的农户比例达到93.3%,多数村里设有卫生室。

  10年来,我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如果以减贫的人口数量为标准,我国无疑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开发式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2001年以来,全力开展了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实施前,四川省仪陇县柴井乡黄氏祠村是典型“人畜缺水喝、农民收入少、灾情年年多”的贫困村。规划实施以后,该村实行农村社区整体建设,从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入手,修建村组公路、沼气池,发展了养獭兔、养猪、水果种植等产业。在农技专家的帮助下,村民黄万金养了500多只獭兔,饲养3个月左右便可出售,“獭兔行情好,一年光獭兔就能卖2万元,有这样的日子我们老百姓能不高兴么”。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改变了过去分散使用扶贫资金的做法,瞄准贫困户,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去致富。开发式扶贫就是要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坚持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主要资源,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扶贫方式。以定点扶贫为例,2002年至2010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直接投入资金和物资91亿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339亿元,项目10655个。在中央单位的带动下,地方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也不断加大。仅2010年,全国就有5414个地厅级单位参加定点扶贫工作。

  三是坚持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转移支付、部门项目建设、社会各界捐助、引进利用外资等途径,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不断探索小额信贷、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多种扶贫模式。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06年开始,国家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在全国1.36万个贫困村每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周转使用,滚动发展,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除了扶贫互助资金,从2001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54.15亿元,引导和撬动金融机构发放近2000亿元扶贫贷款,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贷款难。“扶贫互助合作社真是我们的致富酵母!”贵州省水城县新中村的苏吉平从合作社借了3000元小额扶贫贷款种大棚蔬菜,一年下来就赚了3万多元。有了扶贫互助资金,当地过去一直种传统作物的农民开始“倒腾”起经济作物来,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但愿苍生饱暖”。回首十年风雨路,我国扶贫大笔如椽,勾勒出大扶贫格局。展望未来,我国扶贫开发将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