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民生如何补短板、都底线
2013-12-19 15:48:00  来源:《时事报告 职教版》2013-2014学年01期
 

◎钟植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有名的“短板效应”。同样,评价一个政府的好坏,不在于军事有多强大,也不在于GDP 有多高,而是通过什么制度和政策,保证每个人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活有尊严,更要使社会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如果说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话,就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加快织就织好一张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特别是要“补短板”“兜底线”,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还有哪些短板?如何兜住底线?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行动?有何成效?

  补齐社会民生的短板

  同一座城市,同一片蓝天,有的人住在高楼大厦,有的人还一家三代挤在小平房,这不是我们所盼望的和谐社会。3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国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民生保障方面,仍有许多短板。现在城乡居民还有2 亿人尚未参加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也有待完善。全国还有2000 万户以上的群众住在棚户区,如果再加上危旧房等,大概涉及1 亿人。要保障基本民生,就必须补齐这些短板。

  几个月前,李克强总理的一次“突然造访”使内蒙古包头市高俊平的小孙子成了“小名人”。当时,小孙子在众多记者的镜头前,光着屁股从衣柜里爬进爬出,这段画面在《新闻联播》播出后,高俊平家所在的北梁棚户区也引起广泛的关注。高俊平50 多年来一直住在一间20 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如今,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6 14 日下午,高俊平和老伴一起走进了刚建成的“惠民新城”小区参观样板间。曾以为“一辈子都会住在棚户区”的高俊平,将很快住进这个崭新的现代居民社区。最让他满意的是那间次卧:“这儿能让孙子住,如果下回总理再来,他就不用光着屁股钻到衣柜里去了!”

  棚户区是危旧住房集中区的代名词。2008年,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首次提出了大规模改造棚户区的规划,并为此投入了1300多亿元。5 年过去了,搬进了新家的棚户区居民达到了近千万户。

  “棚户区改造要让群众从忧居变优居,这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做下去。”今后5年,国家还将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 万户,其中2013 年改造304 万户,并逐步将非集中成片城市棚户区统一纳入改造范围。

  改造棚户区,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这是补齐社会保障短板的一个缩影。在其他方面,国家同样多策并举。以养老为例,目前,全国18 个省建立了80 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制度,22 个省建立了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31 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 亿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人均每月700 元提高到现在的1721 元。

  医疗方面,从医改新方案出台以来, 3 年时间,编织了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以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医保覆盖从7 年前的3 亿人到如今的13 亿人,占总人口的95%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