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从共建到共享
2013-05-10 14:17:00  来源:《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2012-2013学年02期
 

◎中国文化报  刘 婵

  10年前的杨代胜只是个普通的农民工,来自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的他只有初中文化,没学历、没技术,只能在城市打零工。10年后,杨代胜成了远近有名的养鸡大户,技术先进,收入颇丰,生活大变样。这个转变源于几年前,他在县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学到了养鸡的新技术。带农民致富、乐群众生活、长百姓见识,走过10年,文化共享工程惠及了一批又一批普通老百姓。

  10年服务12亿人次

  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开始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即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光盘、有线电视或数字电视网等方式,使文化信息能够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

  这一工程,连续6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被写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截至20125月,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0个县级支中心、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部分省(区、市)覆盖范围已经延伸到自然村。这些数字资源包括艺术欣赏、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知识讲座、少儿动漫等。截至2011年底,文化共享工程经费投入总额达66.87亿元,累计培训人次591万,为超过12亿人次提供了服务。

  一个当初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而发起的工程,现在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它努力消除城乡信息差别,保障了城乡居民共同的文化权利。

  从共建到共享的10年之路

  10年前共享工程正式启动之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基层硬件设施水平还很落后,连一些县级图书馆都没有电脑。

  当网络平台搭起来后,内容资源有限怎么办?既然是“共享”,就可以“共建”,例如行政调拨,即争取政府享有版权的作品;社会捐赠,社会知名人士及一些企业都曾捐赠过资源;资源征集,向各相关单位征集优秀舞台艺术、讲座、视频等资源。通过这些方式,加上各省市分中心自建的100余个优质地方特色资源项目,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库大大丰富起来。

  资源丰富起来了,传输不畅怎么办?在工程影响力扩大和资源逐步丰富的同时,资源发布和传输的主力平台——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网站越来越不堪重负。而在基层,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电子政务外网等网络建设已相对成熟,共享工程与之合作,利用其网络传输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探索出跨部门、跨系统合作共建新模式。

  各地网络环境不一样,如何保证传输效果?各地开动脑筋解难题。例如辽宁省借数字电视改造的契机,用已经覆盖全省98%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传输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工程的进村入户。此外,卫星传输,移动播放器传输,光盘、移动硬盘传输甚至是三网融合、3G无线上网等技术也大显身手。

  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共享工程不断完善的法宝。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千千万万的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产生。如何服务好这个群体?办法是不仅在平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和技能培训,快到春节时,还利用共享工程的设备和资源让农民工过好年,例如新疆、上海、重庆、陕西等分中心帮助农民工网上购买火车票,管理中心还把文化视频资源制作成“年货”送给农民工带回家,等等。

  10年来,文化共享工程从共创共建真正走向了全面共享。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