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城市化的实践样本
2011-11-09 15:32:00  来源:《时事报告》
 

  □ 向继贵 郝玉增

  城乡结合部地区随着外来务工者的增多, 多数农民在自家院子内外建起了出租房,“瓦片经济”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和规划滞后,导致这些地区的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被人们称之为“城市烂边”现象。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位居北京市北五环和北六环之间,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然而, 记者在这里看到的却是一个规划科学、产业清晰、管理民主、村民富裕、发展后劲十足的新城。十几年前, 郑各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村子。现如今,不仅郑各庄这个行政村闻名全国,还有宏福苑、宏福集团、温都水城这三个与郑各庄村并蒂相连的品牌。

  郑各庄村是如何破解“ 城市烂边”的?其成功的奥秘何在?郑各庄村总支书记、村集体企业宏福集团董事长黄福水一语中的——“主动城市化”。

  “逼”出来的探索

  郑各庄村提出主动城市化的构想是在1995 年。黄福水告诉记者,和很多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一样,当时他们面临着四大困惑。

  一是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郑各庄自明代渐成村落,数百年来的无序建房,村民住宅散落,空心村问题十分突出,415 户人家占用1050 亩宅地, 再加上600 多亩的沟壑坑塘和低洼涝地,人均拥有农地不足一亩半。

  二是农民弃地问题突出。由于经营农地收入微薄,农民起早贪黑干,一年的收成不抵做一个月工的报酬,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使大部分农地撂荒。

  三是农民承受被动开发的苦楚。一些开发商打着农村城市化的招牌,以只圈地不改村的方式由城市边缘向郊区扩张,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块被大面积征占,而失地的农民却依然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

  四是村民攀比盖房成风。农民手里一旦有了钱,首先投入的就是翻盖房子。张家盖起了二层楼,李家就要建三层厦,相互攀比的风气愈演愈烈。侵街占道、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问题屡屡发生,有些农民有钱没事做,开着“奔驰”跑黑车,村民幸福感严重缺失。

  村“两委”一班人针对这四个困惑进行了认真分析,决定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新家园。在当时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农村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法定文件,他们便以“ 自主投资、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样一种村民自治的思路,推进城市化进程。

  靠科学规划导航

  做出“主动城市化”的决定后,郑各庄村随即请来专家,依据市、区、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出《郑各庄村21 世纪生态庄园》的详细规划。在规划中突出了产业支撑、环境改善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理念。历经10 年的努力,2005 5 月,《郑各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北京市规划委批准,成为指导郑各庄“主动城市化”建设的法定文件和科学依据。

  按照规划, 郑各庄村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迈出“主动城市化”第一步。1998 3 月,郑各庄以“面向城市化、建设新农村”为目标的旧村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旧村改造后,村民住宅用地由1050 亩减少到250 亩,人均住房面积却由23 平方米提高到近70 平方米。与此同时,村里利用腾出的宅地,建了一些产业配套住房,安置企业员工和院校教师,为村里的发展聚集了人才。

  近些年,该村累计投资10 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绿地率达到35% ;温泉水、天然气、有线电视和宽带网实现了联网入户;拓宽了道路,公交车开进了社区;引进了中戏、北电等著名高等院校;兴建了北京新安贞医院;中小学校、幼儿园、文化站等文化教育体系实现了配套;社区公园、图书馆、银行、电信、超市以及配电站、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分类站等公共设施健全。

  黄福水在介绍村庄规划时说:“如果没有当初的这个规划,就不会有土地的集约使用,更不会有郑各庄今天的城市化。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可能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强企”是城市化的坚强支撑

  “ 新农村建设不能出现农民‘ 被上楼’ 现象, 必须要保障农民‘上楼’后的保障和发展问题”。黄福水对此看得很清楚。

  1986 年,时任郑各庄党支部副书记、生产大队长的黄福水带领十几个人组建施工队,用借来的5万元本钱闯市场。1993 年成立了北京宏远机械施工公司,1996 年又组建北京宏福集团。10 年间由零资产发展到3000 万元,并创立了“村企合一”的经济运行体系。

  目前,宏福集团有全资法人公司35 家。以宏福建工为主体的建工产业,以宏福建投置业为主体的房地产业,以温都水城为品牌的旅游产业,以宏福建科为主体的科工贸文产业,支撑起郑各庄村的新农村建设和“主动城市化”。如今,村集体企业共创造12000 多个就业岗位, 不仅本村700 个劳动力全部就地转为产业工人,还带动上万名周边村民及社会人口就业。

  制度创新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主动城市化”使郑各庄村实现了从“乡”到“城”的历史性变迁,合理、公平的制度安排和创新,让这里的农民带着资本进入城市。

  一是创立了“以企带村”的发展机制。宏福集团的股比结构由法人股、村集体股和村民个人股组成,其中以农民为投资主体。目前,郑各庄村民人均持股达到11 万元,年收益16000 多元。

  二是不以农民失地为代价。农民把承包的土地以委托经营的方式流转到企业,实行集约经营, 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企业不让农民承担任何风险,按期如数保证农民的土地租金收益。去年人均土地租金收入2600 多元。

  三是村民享有农民和城市居民双重保障。即享有村内自治的退休养老、医疗、农龄及工龄津贴,全程教育补贴,水、暖、燃气等生活费用补贴、粮油实物补助等诸多福利,同时还享有城市退休居民的保障。去年,人均福利7350 元,其中,村内退休老人的养老保障金人均达到16000 多元。

  同样是这块土地,十几年的建设实现了惊人的跨越,2010 年与1998 年相比, 村级总资产55亿元,增长157 倍;上缴税金2.2亿元,增长66 倍;村民人均纯收入44600 元,增长13.4 倍。

  郑各庄村的启示

  曾深入到郑各庄村实地调研的管理学博士、和灵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卞华舵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城市化的路径有两种,一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被动城市化,二是由农民自身力量推动的“主动城市化”,郑各庄的成功实践表明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主动城市化”是可行的。卞华舵指出,这个案例至少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是“主动城市化”需要全面系统的大胆创新。郑各庄创立了以村为基础,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村企合一”的体制创新;为了维护农民利益,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推出了“确权、确利、保利益”的土地流转的机制创新;为解决因城乡二元结构引发的户籍矛盾,实施了农、居“双重”福利保障的制度创新;同时党组织工作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二是“主动城市化”必须坚持和谐的价值理念。首先在城市规划上要坚守创建和谐城市的设计理念,做到“化人、化工、化境”的有机统一,“化人”是指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城市化;“化工”是指建立城市化的产业基础;“化境”是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城市化。和谐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把农民利益放在优先位置,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是“主动城市化”需要有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农村“主动城市化”面临很多法律和政策的障碍,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尝试。例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户籍制度问题、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土地产权确认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突破。郑各庄能有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到了国家、市、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