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书写创新故事
2012-04-27 15:40:00  来源:《时事报告 职教版》2011-2012学年02期
 

◎董振国.张旭东 

  高玉强,两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的金奖得主、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之一,“真实身份”却是宝钢公司冷轧厂的设备点检员。普通工人=创新专家?很多人想不明白,普通工人上哪儿找创新课题去?高玉强却说:“产品缺陷频发点、设备故障频发点,降低劳动强度、降低能源消耗等,生产线上的这些实际问题和需求都是创新源头啊!”原来,在创新者的眼里,创新的机会到处都有。

  车间里的“研发专家”

  宁波宝新不锈钢公司酸洗分厂的操作工徐迪勇,是个喜欢琢磨事的人。他发现,不锈钢酸洗工艺在炉内换辊时,经常会有氧化铁屑粘到钢板表面,影响钢板的质量。徐迪勇认真思考、反复实验,终于摸索出一套新的换辊方法,使产品缺陷率大大降低。按照公司“谁发明技术就以谁的名字命名”的规定,“徐迪勇炉内辊更换操作法”诞生了,徐迪勇获得公司颁发的“科技创新奖”。

  李泽东是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出了名的“发明专家”。李泽东只有高中文化,不懂外文,却爱在大大小小的机器上动脑筋。在吉利工作的11年间,李泽东拿到了3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前两年,厂子里引进了一台日产激光切割机。这台机器每天要使用10多瓶高纯度氧气,一瓶就要350元,还需要从上海运到宁波,如果路上耽搁,车间就只能“断粮停火”。李泽东想:“能不能把设备改一改,拿普通氧气替代纯氧?”

  为了弄清楚机器性能,好“对症下药”,李泽东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研究日文说明书。他买了一本专业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对着翻译,硬是写出了400多页的中文版说明书。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攻克了技术难题。用普通氧气替代了纯氧,一台机床每年能节省100多万元。

  在宁波雅戈尔公司,也有这么一位“研发专家”——王利芬。前几年,单位从国外引进了一条免熨衬衫流水线,流水线上的样衣衣架是塑料制成的,用久了,外套布料挂不牢,要经常更换。而且,塑料衣架还有脱色的情况,导致成衣沾染上污渍,次品率高达10%~30%。外来的东西也不是样样都好用,王利芬试着在衣架上放了两个纸片做垫肩,神奇的是,那批成衣面料上没有出现过污渍。王利芬想,能不能用纸质衣架替代塑料衣架?

  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纸太薄,会被制作过程中衬衫上的水浸透;太厚,又会影响衬衫成型的效果。经过30多次实验,王利芬终于成功改进了衣架,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雅戈尔公司近20年,王利芬一直在一线车间,从一个普通缝纫工做到车间主任。她深有体会地说,自己的知识都是从一线工作中得来的。

  学问,就是学会问。李泽东和王利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不畏难、想对策,创新意识就扎下了根。有了创新意识,处处都是创新的舞台。

  不服气的“钻牛角尖”精神

  山东青岛港机械二队技术副主管赵树双,18年前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凭着能“钻牛角尖”的学习精神,赵树双完成了从农民工到技术工人、从技术工人到技术主管的转变。赵树双刚开始上班时,连图纸都看不懂。他不服这个气,下了班就去夜市买专业书回来看,一个字、一个词地硬啃。长期熬夜看书,嘴上都起了疱疹。他省吃俭用,挤出微薄的工资交学费,参加机械电工、维修电工等培训班,一下考了好几个技工资格证书。

  公司看赵树双有一股子能钻研劲儿,就派他去吊车厂学习维修。后来,厂里为节约用油,想让吊车“油改电”,可吊车厂家说,这个项目技术难度高,开口就要32万元。赵树双不信这个邪,他自己动手画图纸,苦苦琢磨吊车原理,反复试验,用一个直流调速器成功解决了令许多工程师挠头的难题,只花了5万元就完成了“油改电”项目。

责任编辑:王志才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