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激发正能量
2012-10-16 12:30:00  来源:《时事报告 职教版》2012-2013学年上
 

◎仲玉维 吕魁

   30届伦敦奥运会已落下帷幕,你是否还记得 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炎炎夏日,不论在赛事场馆,还是在大街小巷,170万身着蓝色服装的志愿者的张张笑脸?是否还记得两年前的上海世博会,热情为游客指路、被亲切地称为“小白菜”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身着不同颜色的工作服、完成不同的任务,却有相同的名字——青年志愿者。他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不求任何回报,他们的微笑已成为所在城市最耀眼的名片。

  如今,越来越多的 80后、90后加入青年志愿者大军,在很多青少年心中,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时尚”。遍布全国的志愿者们如蒲公英一般,将志愿精神洒落在每个需要帮助和关爱的角落,落地生根。

  大赛志愿者:95%的人连看比赛的机会都没有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安排了向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代表献花致谢环节,这是历届奥运会从没有过的殊荣,这一举动让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形象誉满全球。然而,有些年轻人加入志愿者大军的初衷有着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我要到刘翔身边做志愿者”,时任奥组委志愿者部培训处处长的孙葆丽回忆,有年轻人私下和她这样申请,理由是可以给刘翔提包。在学生们的设想中,做志愿者能近距离和明星接触,可以有一个好位置去跟偶像合影、要签名。但是真正有机会和偶像合影的志愿者有多少?“别说合影,95%的志愿者连看比赛的机会都没有!”

  2008年,中国志愿者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年轻人对志愿者的理解也很懵懂。首堂培训课上,孙葆丽就“打碎”了大多数志愿者的梦想,她告诉年轻人,志愿者是在奉献时间、精力,尤其是爱心。

  孙葆丽还记得一个小姑娘,当上志愿者时高兴得不得了,可分到的工作是清理餐厨垃圾,

  工作第一天,看到垃圾桶,她当时就吐了。但孙葆丽每次到场馆地下一层吃饭,总会见到那名小姑娘守在垃圾桶旁,面带微笑收盘子。整个奥运会,这名志愿者一直守在场馆地下一层餐厅,而赛场就在她头顶上。

  同为奥运会青年志愿者的王殊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兴奋剂检查服务的志愿者与赛场咫尺之隔却不能看比赛,当他们隔着门板听到国歌在赛场奏响时,泪流满面。选择了做一名志愿者,不仅意味着付出和奉献,更意味着一种坚持和责任。

  让志愿成为常态:“今天你注册了吗”

  如何让大赛志愿者发挥的作用归于常态?北京奥运会后,志愿者的组织者们开始考虑如何让志愿组织更加稳定。2010 10 9日,《北京市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发布,提出志愿者实名注册。截至 2012 5 31日,北京 79所高校注册志愿者 25万多人,各区县注册 30多万人。志愿服务的热情也逐渐地“自下而上”,很多学生在外面主动联系志愿服务的项目,如:孤儿院、养老院的服务,关爱小动物、节能环保进社区、法制宣传的志愿服务。如今,“今天你注册了吗”已成为北京各大高校的流行语和时尚生活的代名词。

  王殊瑾就是数十万注册者中的一员,她本可以继续做着舒适的办公室工作。去年底辞职后,她来到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工作。她说,在机关单位工作时,自己还是习惯性地上网查哪里有孤儿院、敬老院。王殊瑾与奥运会时认识的志愿者朋友仍保持着联系。接受采访时,王殊瑾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是她的朋友梁旭,梁旭说,刚刚在地铁里看到一个人晕倒了,马上将那个人拖出车厢抢救,施救的方法,就是在当奥运会志愿者时学到的。

  在国际大赛上,志愿者是看得见的风景,其实,还有诸多志愿行动,像一部部精彩的电影,在我们身边悄然上演。自 1993年共青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至今,19年来,青年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行动不断发展。抗震救灾、西部乡村支教、保护母亲河、关爱农民工子女等诸多活动,都能见到青年志愿者的靓丽身影。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是 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徐本禹写得一首小诗,如今,成为了很多志愿者的座右铭。徐本禹出身贫寒,凭借自身努力考取华中农业大学。虽然是特困生,但他热衷公益。2002 7月,徐本禹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的为民小学支教一个月。返校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他向孩子们承诺一年后再回去给他们上课。2003 7月,考上研究生的徐本禹,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重返条件十分艰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他在自述中写道:“我唯一能做得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

  “微公益”:点滴爱心汇聚强大力量

  不单在赛场、在高校、在单位,志愿行动如火如荼,如今,在网上,各种志愿服务和形式不断创新,“免费午餐”、“爱心天使西部助学会”、“大爱清尘”、“扬帆计划”、“衣 +=爱”等“微公益”活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响应。

  一个保温水杯,对城市孩子来说也许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偏远乡村的孩子来说,上学能够喝到热水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三块钱,对你我来说或许只能买一瓶饮料,而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则意味着一顿香喷喷、有肉有蛋的营养午餐……“微公益”,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不需要有亿万家产,也不需要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只要你尽己所能,奉献出一点爱心,就能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免费午餐”是“微公益”活动的经典案例。最低只需在“微公益”的网站支付 3元钱,你就可以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一顿营养可口的午餐。从 2011 4 2日至今,免费午餐基金已经募集款项超过 2000多万元,全国25000多名贫困地区儿童吃上了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践行“微公益”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纯某一个群体,而是千千万万有爱心、关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如今,“微公益”这一新名词已为 80后、90后网民熟知。这些举手就能做到的“微公益”是当代社会最适合青少年的形式,没有门槛,也没有特定的组织和要求,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成为一名“微公益”志愿者。

  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与此相对应,在我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传诵千年的名句,时时激励着人们友爱互助、共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爱心不分大小,加入志愿者队伍不分早晚。挤出一点时间,献出一份爱心,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加入让他人尊敬,令自己充实的青年志愿者的大家庭吧!(作者仲玉维为新京报记者)

  

    资料链接

  志愿者的由来与发展:志愿服务起源于 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已经存在和发展了 100.多年。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语言等领域的服务。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 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课堂讨论

  1.你是怎样理解“志愿精神”的?

  2.你有做志愿服务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大伙分享。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