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广庇天下寒士
2012-03-12 16:09:00  来源:《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2011-2012学年02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 文林峰

  2011117,北京市怀柔区首批841户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终于拿到了育龙铭居新房钥匙,期盼多年的住房梦得以实现。“前些年家里经济不宽裕,一家三代五口一直租房住,那困难劲儿甭提了。大人不方便不说,孩子读书连个单独的房间都没有。现在好了,新房房间布局合理、实用性强,而且还是精装修。”领到新房钥匙的居民崔福军显得很激动。

  2011年被称为“保障房元年”,1000万套保障房全面开工,诸如“困难居民喜迁新居”的报道不绝于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入最大、最受到重视、最普惠(到2015年,覆盖率将达到城镇居民的20%)的民心工程之一。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领导到社会民众、从各种媒体到大街小巷,无不高度关注。

  保障房要建成“暖心房”

  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城镇住宅年竣工面积已从“十五”末期的5亿平方米增长到“十一五”末期的9亿平方米,超过70%的存量住房是1990年以后建成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快速增长,1998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5平方米,到现在已经超过30平方米,每人年均增长1平方米。

  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房价的过快上涨,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百姓住房难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一些中低收入群体、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以及流动性的人口,在一定时期内还买不起商品房,有的也不需要固定在某一地买住房。所以,从2007年开始,国家的住房宏观调控政策转向市场与保障并重,特别是进入“十二五”后,住房保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总投资超过5万亿元。

  保障房供应形式包括以租赁为主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以销售为主的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和棚户区改造房等。从保障房的发展趋势看,供应形式将以租赁型为主。其保障对象包括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外来务工人员等,需要通过审核、轮候、公示和抽签等程序。目前,全国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一是在政府主导下组织建设,政府执行力强,建设量大,速度快;二是面积标准比较接近,绝大部分是4050平方米的小户型;三是建造成本不高,但要求质量较高、功能完善;四是大部分以租赁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居住人员流动性大,对住房的坚固性、耐久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在较小空间创造较高的舒适度与较多功能等方面要求较高。可以说,保障房是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托底房”、“暖心房”,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保障房要建成“放心房”

  保障房的数量够不够、质量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到各级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更关乎广大中低收入家庭能否安居乐业。事实上,由于工期紧、造价低、监管难,保障房频频曝出质量问题,“墙脆脆”、“楼歪歪”等词汇曾一度是一些地方保障房质量的代名词。在短时间内集中建设如此量大面广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那么,如何确保保障房的质量有保障,让好事做得更好呢?

  一是各级政府将履行好保障房质量监管责任。一方面,在立法层面健全保障房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规范健康运转。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各地对在建保障房工程实行了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了包括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多层次监督体系。对保障房竣工验收制定了严格规定,出台了分户验收的可操作性细则,力求保障房质量总体可控。

  二是将优秀品牌房地产企业当作提高保障房质量的主力。保障房建设规模大、工期紧、任务重、造价低、要求高,对建设方的要求也更苛刻,更需由代表房地产行业领先水平的大型品牌企业参与建设。经验表明,当大型品牌企业参与拆迁安置房建设时,老百姓往往特别配合拆迁工作。如果全国的保障房大多由名牌房企参与建设,不论规划设计水平还是建设质量、环境品质、使用功能等都会让政府和百姓放心。

  三是政府通过经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过去,很多企业参与都是出于自觉自愿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但从长远来看,要吸引更多的品牌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不能光靠企业讲良心,还需从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上鼓励企业。因此,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保障房建设将是趋势。

  保障房要建成“舒心房”

  保障房分配,你最关心啥?“上海发布”政务微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成的被调查者最关注“公开透明”。保障房的分配是否公开、公正、透明、合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惠民政策能否真实落到实处。

上海市民王双美在2011年年初入住位于上海松江区的经济适用房。

  过去,造成分配不公的原因主要是审核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以及人员不足等。随着国家对住房保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已经制定了相对严格的审核制度。机构方面,各地都成立了专门的住房保障部门,相关人员、设施也有了较大强化。随着各部门之间信息联网、共享也越来越完善。从各地实践看,目前普遍形成了“社区、区、市”三级审核、三级公示的准入制度。一般来说,从提出申请到获批保障资格,最短时间也需要两个月左右。在审核过程中,往往能挡住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家庭。

  制度和机构之外,在实际操作中要堵住漏洞,引入社会监督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以江苏省为例,目前江苏对住房保障分配、运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管理进行规范,完善和应用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和落实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轮候保障、分配管理等制度,做到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三公开”。审核保障对象时,还请了乡镇、街道、社区基层的大爷大妈来把关。

  总之,保障房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发展规划和定位还不明确与统一,这些都需要在保障房建设中不断建立与完善。只有保障房制度设计好了,大家欢欢喜喜拿到钥匙,政府才会放心,人民才会舒心。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