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谁来种地
2013-03-15 08:33:00  来源:《时事报告》2013年02期
 

报告人小传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研究,是我国“三农”问题专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三农”研究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90余篇。主要论著有《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农村乡风文明》、《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等。

  明天谁来种地

朱启臻

  “有本事的人,都在城里打工。如今在家种粮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湖南省产粮第一大县宁乡县双江口镇双福村的老支书宇德泉一边高兴着2012年的丰收增产,一边担忧着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这幕情景正像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一边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三农”发展快速推进、持续向好,一边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目前谁在种地

  人们常用“386199部队”来形容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目前,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以妇女和老年人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男性劳动力进城打工,“男工女耕”的分工模式首先把农村妇女推向了农业生产主力军的位置。与10年前不同,近些年留守妇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从事农业的女性大多是被动型,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老人需要照顾。妇女一边照顾老人,一边种地。这部分人表示,老人去世后,会选择出去打工。二是孩子需要照顾。这部分人一般有外出打工经历,只是小孩要上学了,或者要参加中考、高考,她们从打工地回到老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种地。这些人大都表示,等孩子考完学,还是要外出打工。三是少数丧偶的老年妇女,家里没依靠,只能自己种地。农业劳动力中的妇女群体很不稳定,她们留在农村是暂时的,等困难时期过去了,大多数人仍会选择外出。

  构成农业生产主体的另一群体是老年人。一些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在我们的一项调查中,200多个访谈对象,50岁以下的不足10%,平均年龄达到67岁,甚至有84岁高龄的老人还在种地。一个53岁的农民说:“我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了,谁家有重活都来找我。”老年农民有过困难时期饥饿的经历,对土地有感情,看到土地荒废心里很难受,有的不仅把自己的承包田种好,而且把房前屋后、田埂地边都种上了庄稼。但多数老年人已经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老年农民种地最普遍的状态。

  土地被看做农民的“命根子”,今天的年轻农民为什么要毅然决然地离它而去呢?人们常说收入,也就是经济问题是农民离开土地的主要原因,其实还不全面。因为你告诉他在家种地比打工收入高,他还是愿意出去打工。有的农业承包大户,一年收入10多万元,儿子女儿还是不愿意种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业收入低。农业具有多风险特征,既受地理、气候、季节的制约,也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与农业的多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是传统农业的低收入特征。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从自给自足向市场化的转变,农民是否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原因不仅在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还在于农业的特殊性以及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农产品很难遵循“物以稀为贵”和“薄利多销”的经济学原理,从而影响农民获得应得的利益。比如粮食短缺时,政府会动员国家的力量,采取各种办法平抑粮价,想卖高价是不可能的。比如一种农产品过剩时,再怎么降价也难以促销,像一些地方的大白菜几分钱一斤都没人要,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随着农民流动自由度的增加,外出打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户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领域转移。“种一年地,不如打一个月的工”,尽管国家的农业补贴不断增加,但农业仍然不能留住年轻人。

  二是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低。种种因素使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缺少社会尊重。过去,不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的人是找不到媳妇的,因为在农村这是不务正业。而现在,“老实”变成了一个不好的代名词,留在农村种地的青年往往被人看不起,“连打工的本事都没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呢?”此外,中国人向来以“跳出农门”为荣,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都把离开农村作为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得年轻人认为只有远离农村和农业才“光荣”,而留在农村种地“丢人”。因此,“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就成为农村青年一致的价值追求。

  三是向往城市生活。巨大的城乡差异构成了农村年轻人离开土地涌向城镇的巨大动力。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无论是条件还是水平,农村都与城市相去甚远。此外,宽广的马路,美丽的公园,便捷的生活条件,完善的公共服务,使得城市成为农村年轻人梦想的天堂。他们或为城市生活方式所吸引,或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或为让后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坚定了彻底离开乡村的决心。“出来了就不回去了”,是我们到农村调研时常常听到的话。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