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
2013-08-08 08:48:00  来源:《时事报告 职教版》
 

 
座谈会现场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事关13亿人的饭碗。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7月22日下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召开“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与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大政协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专家一起会商培养职业农民大计。

  近年来,我国农村面临四大问题:一是数量萎缩。当前农民工总量约有2.6亿人,每年900万—1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农村出现空心化;二是结构失衡。目前,我国务农农民平均年龄接近50岁,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性别结构呈妇儒化;三是素质堪忧。由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四是后继乏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生也争相“跳农门”。“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座谈会上,河北省委农工部部长刘大群、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党总支书记张德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忠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分别谈到他们目睹的农村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发展农业、带领农民致富的经验。辽宁省政协副主席、辽宁台盟省委主委王松、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王鹤龄也分别畅谈了他们对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从会上获悉,今后,教育部将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步伐,重点办好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和1000个涉农专业点,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万人,努力实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的目标。组建一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农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计划5年内共建300个国家示范县。

  为建立务农农民教育学习制度,参照《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育部和农业部正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试行)》,今后,凡是年龄在50岁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村社会事业服务者以及农业农村新增劳动力,都可以都走进校门,采取半工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完成170个学分,毕业就可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而且,将积极探索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构建公益性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

  参加此次座谈会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主任科员刘宁、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提案二处主任科员张宝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副司长王扬南;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邓传淮、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荫、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学生司副司长荆德刚、基础二司教材管理处调研员秦伟;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徐天才、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张景林、农业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等。(《时事报告(职教版)》主编习文参会报道)

责任编辑:孙 爽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