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报告】新常态 新动力
2015-01-06 09:58:00  来源:《时事报告》2015年01期
 

【权威报告】  

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2014年,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和国内经济较大下行压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全年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有望较好完成。展望2015年,我国经济将呈现稳中缓降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有望较好完成2014年经济预期目标和任务

  2014年我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出台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预计经济增长7.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0%左右,可以实现全年预期的调控目标。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2014年我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仍处在合理运行区间。

  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4%,增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连续10个季度在7.3%7.9%之间窄幅波动。四季度受到财政收支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继续降温、社会融资总量减少和企业去库存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但是,上年同期基数较低,房地产金融政策放松、大面积取消限购和降息等政策会抑制市场调整的幅度,部分改革措施逐步显效,国家有关部门近期逐步启动了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七个重大工程包,将有助于我国经济逐步企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7.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可以实现全年预期的调控目标。

  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服务业发展较快,就业形势较好。201419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082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就业形势稳定推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9%,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2%,略高于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

  可喜的还有,经济结构调整也出现积极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从主要产业来看,采掘业、冶金、建材、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生产减慢,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

  从需求结构来看,2014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

  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201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特别是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0.5%,高于财政收入(8.1%)和企业利润(10%)的增速,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

  我国仍具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我国具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条件和能力,但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5年我国经济将呈稳中缓降态势,预计GDP将增长7%左右。

  当前,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有条件和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2015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未来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作出全面部署,2015年将在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加快改革步伐。这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性,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作为我国现阶段权重极高、综合性极强、产业间关联效应最为明显、生产要素最为集中集聚发挥作用的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大的潜在增长点。新型城镇化将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三)区域差距使得我国经济回旋余地较大。我国是一个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经济差异、差距都比较大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城市和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会产生新的生产力,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四)我国新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当前,我国不仅储蓄率较高,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而且具有广阔的投资需求空间。在中西部地区高铁和城际高铁、城市地下管网和地铁、棚户区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空间,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公共消费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投资,此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也需要大规模投资。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信息消费、健康养老、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在不断形成。

  (五)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既应对过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也应对过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还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调控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尽管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但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空间,国家资产负债总体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以内,仍可进一步扩大赤字规模,采取有力度的财政刺激政策。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结构调整阵痛显现,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企业库存大幅增加,财政和金融风险开始暴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综合来看,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内经济虽然存在许多有利条件,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呈稳中缓降态势,GDP将增长7%左右,CPI涨幅在2.0%以内,工业生产者价格继续呈下跌态势,商品房价格将继续呈小幅下跌态势。

  准确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关键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政府、企业和老百姓都要准确理解、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争取掌握发展主动权。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二)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三大需求、生产能力、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经济风险、宏观调控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新旧常态下的阶段性特征。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需求,全球总需求不振,低成本出口竞争优势在削弱,培养竞争新优势,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过去供给不足,现在产能过剩,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低成本劳动力数量优势正在丧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市场竞争,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宏观调控,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三)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新常态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接替、各类隐性风险逐步释放的过程。政府、企业和老百姓都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调整各自的认识和行动,争取掌握发展主动权。

  从政府来说,政府调控理念需要真正调整过来,以往那种粗放式单纯追求GDP数量的唯GDP论已不再适用,现在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何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这是政府要琢磨的地方。政府原来是拼命搞生产,搞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一句话,是以搞建设为主。将来,政府要以做好服务为主,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

  从企业来说,企业以往靠规模效应挣钱,眼睛总盯着上新项目或是扩大产能,因为上规模就会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但是新常态下必须靠转型升级、靠创新。现在各行各业都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谁的规模越大,谁的日子越难过。将来,单纯靠上规模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创新,谁走在创新的前面,谁就会重新掌握竞争优势。可以说,能不能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一场“生死之搏”。

  从老百姓来说,原来有一批人靠炒股票、买国债、集邮、炒钱币等发家致富,后来买房子、炒黄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生姜、大蒜等都大赚过。但是,以后怎么理财赚钱?需要有专业的金融知识才能够理财,才能够挣钱。但这个理财不是要由老百姓自己从事,而是要有专业人才、有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给老百姓提供服务。国外大多情况下不是老百姓自己去炒股投资,而是金融机构、专业人士在投资,老百姓买的是基金等金融产品。

  经济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更优的发展动力,发展得更好。政府、企业、老百姓在新阶段、新常态下,都应跟着形势变化才行。每次改革都是大机遇,别看过程中的这几年很困难,重要的是要认识并抓住其中的机遇。同样,新常态下,转型过程中也会有很多诱人的机遇,就看谁能抓住。

  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埋头苦干,奋发有为。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此次会议主要亮点在于: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稳增长分量很重,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明确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要敢于啃硬骨头,把改革措施落地;加大内外经济平衡,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

  (一)深刻理解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第四年坚持相同的工作总基调。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2015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新常态下,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刻不容缓。坚持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处理好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的关系,这并不容易。要求我们在保持定力中有效作为,始终不渝推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

  (二)深刻理解稳增长的重要任务。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稳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也就是在五大任务中,前两项是稳增长的主要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稳增长的重要任务呢?

  从预期调控目标来看,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调控目标可能会下调至7%。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我国经济减速换挡是经济总量、结构等变化产生的内在经济规律使然,是生产要素变化带来的潜在增长能力下降的结果。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完全可以带来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综合看,7%左右的目标,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的关系,较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降低经济增速预期符合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的必然结果。

  从目前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看,2015年稳增长的任务很重。主动适应新常态,不等于不要增长,让经济“自由落体”。2015年个别季度经济增长存在下滑至7%以下的可能,因而2015年稳增长的任务仍然很重,也可能会出现“保7”的局面。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保持一定速度,这是解决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基础,也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我们既要防止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稳增长,避免短期增速过快下滑带来系统性风险,这与适应长周期经济增速下降的新常态并不矛盾。

  (三)深刻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惠民生始终是经济工作的根本落脚点,老百姓是否得到实惠是检验经济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这体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中央强调守住底线,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需要,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会议最突出的亮点在于,提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形象地提出了精准脱贫、防止“被平均化”等突出问题。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此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虽然除了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下岗失业群体就业比较困难外,总体就业形势比较稳定。但是,做好就业工作,不仅要确保完成就业数量目标,而且要提高就业质量。

  总之,2015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艰巨,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挖掘新动力,努力创造新亮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