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计时
2013-05-22 09:32:00  来源:《时事报告 职教版》2012-2013学年02期
 

◎文洁

  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目标,一个国家也是。回顾中国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目标坚定而持续,触手而可及,那就是小康社会。

  从解决温饱到吃穿不愁,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有房有车、生活富足, 30多年的发展,正是一个中国小康蓝图由远及近的过程。我们从身边衣食住行的变化能切身体会到,小康社会并不是“理想国”。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的小康,还不是全面的小康,各地还有差距,还很不平衡。城里人小康了,农民也要奔小康;上海的孩子吃着西餐,西部的孩子却还在渴望 “免费午餐 ”,这不是我们要的小康中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朴实的话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要“确保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到那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出了明确时间表,并提出了具体目标,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和信心。

  啥叫小康社会

  在我们职教版的 QQ群里,说到这个话题,同学们第一个问题就是“啥叫小康社会”?

  当年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也有和同学们一样的疑问。 1979 12月,访华期间,他从邓小平嘴里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满是疑惑。大平正芳问邓小平:“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沉默了一分钟后,回答道:“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的发展前景。“小康”这个词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就是说,老百姓整日劳作没有尽头,应该好好休养生息,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则出自孔子。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 ”,其初级阶段就是小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老百姓有时连最基本的温饱水平也难以达到,生活小康只是梦想。小康,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词汇,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0世纪 80年代,邓小平定义了小康社会的标准: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目标是到 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此后,在历届政府和不同阶段,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从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呈现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完整路线图。

  不同时期,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各不相同。 20世纪 70年代,人们对小康社会的要求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80年代就希望有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90年代认为家里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就是小康。 2000年时则把电视机由黑白换成彩色,而且越换越大,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存款,称为小康。 2000年以后,则把买商品房和汽车作为小康生活的标志。到2020年后,小康社会的内涵还会更丰富,要求会更高。

  总之,小康是中国人对生活水平的通俗描述,它是与温饱、富裕相对应的概念。小康是温饱水平上的再发展,即温饱之后有剩余,而富裕则是小康水平的更高一级。就经济发展阶段或现代化的进程看,温饱、小康、富裕是人们生活水平所经过的三个阶段。小康就是“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除了经济指标外,小康社会还要包括人们的主观感受,像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归属感等。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努力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更高需求。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