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谋发展
2013-03-26 19:31:00  来源:《时事报告》2013年03期
 

报告人小传

  曹勃亚,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总编辑、高级编辑。16岁在小学任教,当了8年“孩子王”。1983年到中宣部教育局工作,历任综合处副处长、普教处处长。1993年底到《时事报告》杂志社工作至今。先后就国内外形势专题作了上百场报告,入选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

  创新驱动谋发展

  曹勃亚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靠什么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十分重要。高端和低端的制造业流入世界哪个地方,本身是全球分工系统的优化过程。低价格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低,一个“低”字,吸引了众多发达国家低端产业的转移。低成本换来的是低利润。低端生产,成本决定生死;高端制造,创新决定成败。中国不能永远做低端,要向中端和高端迈进,就必须寻找新的驱动力。而科技创新能力大小,是决定全球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也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不过,一个以生产流水线为代表的制造型国家转型为创新驱动的创意型国家,其道路必然漫长、艰辛。

  一、“三明治陷阱”带来双重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面临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双重挑战。第一重挑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热潮扑面,美欧“再工业化”企图锁定高端制造业大门。第二重挑战是,我国的人工成本快速上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优势缩小,而身后的追赶型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以更便宜的低价劳动力,奋力抢夺低端制造。中国制造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夹在中间,好似三明治,俗称“三明治陷阱”。

  从第一重挑战来看,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纵观世界,将创新资源向高端产业集聚正在成为各大国共同的发展战略。国际上有种声音,如果继续满足于做缺乏创新创意的制造业中心,中国进一步的全面增长可能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将再度领先。这种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觉。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个性化的新制造模式即将全面出现。真切地反映了科技成果全面渗透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将对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引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层次变革。特别是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消灭”的一定是低端的工作岗位。

  现在,美、英、德、日等国都在着手迎接这一次技术和产业“革命”。20123月,奥巴马宣布投资10亿美元,发起制造业国家创新网络计划,在全美15个创新研究所建立网络,分别聚集制造业的一个技术重点,如碳纤维轻质材料、3D打印、智能制造等,明确提出“未来的汽车、飞机、风轮机上都要有美国制造标志”。2012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新产业政策通报,正式提出通过“新工业革命”逆转工业比重下降趋势,至2020年将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目前的15.6%提升至20%的“再工业化”总体目标,并设定了一个实施框架。欧盟目前掌握着接近50%的全球工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规则。欧盟委员会最近发布公报,为“欧6”标准引入了一整套测试程序和标准,目的是利用技术优势,用环保汽车吸引世界市场,并通过提高技术门槛将新兴国家的汽车排除在自身市场之外。日本提出新增长战略,明确研发投资占GDP比重由目前的2.83%增至2020年的4%,强力支持尖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主张以绿色革新与生活革新引领世界。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也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第二,要清醒看到,发达国家所谓“再工业化”,绝不会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想锁定更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美国媒体评论说:“我们今天需要从事的制造业工作与我们当年送往海外的工作不同。这些工作需要非常特别的技巧和较少的工人。”纽约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也说:“我们不会在美国增加劳动力密集型、相对低技术的工作,我也不认为我们想要它们。”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牢牢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处于中低端。在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时候,充足的简单劳动力、廉价的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是竞争力的关键。而要向高端攀升,创新创意就成为竞争力的核心。过去,我们在低端时,与发达国家是经济结构互补,垂直分工;推进产业升级,意味着与创新强国要有正面竞争,追求水平分工。尤其在世界经济低迷形势下,欧美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领域正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反映了对我国新兴产业崛起的担忧。

  第三,生产方式将产生深刻变化。现在的生产方式是“集中生产,全球分销”。将来,可能是“分散生产,就地销售”。未来的商业模式将出现改变。过去,以厂商为中心,生产出来请消费者选择;未来,更强调体验,真正实现消费者为中心。专家预言,未来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会不断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劳动在被资本、技术替代以后,继续被人力资本、数字化所替代。二是新生产工艺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需求,要求生产者更加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这两大特点都会使以廉价劳动力和规模经济取胜的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化。人工比不过新技术,大路货比不上个性产品,这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倒逼”。

2012年6月,一家机器人主题餐厅亮相哈尔滨。图为机器人为客人送菜。

  再说人工成本的挑战。人工成本低原来是我们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报酬的提升,这方面的优势已经减小。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15年,中国企业需要为新增劳动力成本再支付1.5万亿美元,工资持续增长将使劳动力成本占GDP的比重增加1倍,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15年的30%。工资上涨是好事,老百姓自然高兴,但是,在没有技术含量、生产率不高的情况下,工资成本的提高,实际是一条绝路。从对外环境来看,这种状况会带来两种困境:一是引发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二是使中国制造业岗位“流失”。

  一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趋势,就是压缩成本,离岸外包。而最近,苹果公司宣布,将投入1亿美元用于把Mac电脑生产线转移回美国本土。通用电器也在把热水器、冰箱等家电的生产线从中国和墨西哥重新转移回在路易斯维尔的电器园。美国工资高,但效率更高。美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每小时34美元,约为中国平均工资(每小时1.6美元)的21倍。但每个工人创造的附加值高达14.5万美元,远超德国、法国或日本的工人,10多倍于中国工人的13700美元。加上自动化降低了人力开支,廉价天然气进一步降低成本,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中国制造已无优势。像阿迪达斯这样的跨国品牌也把在中国苏州的工厂迁离。苏州工厂工人的底薪是每月1500元,加上奖金、保险、津贴、餐费、住宿等,综合薪酬达到3000元。而在柬埔寨的工厂,服装厂工人的月薪平均为130美元,约合人民币800多元,相当于苏州工人的13。继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华工厂后,鞋类代工巨头台湾裕元集团近年不断在越南、印尼增加生产线,原先在大陆地区高达50%的产能大幅下降。我国服装行业龙头企业雅戈尔也有计划在印尼设厂。如果印度4亿年轻劳动力再参与世界分工,中国外贸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中国要发展,比谁更便宜没意思,也无出路。

  挑战,换一种角度看,就是机遇。工资上涨,会扩大国内需求;压力增加,会倒逼企业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简单劳动岗位丧失,会鼓励人们提高人力资本,转向技术能力更高、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