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为何更贴近民生
2012-10-25 11:04:00  来源:《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2012-2013学年01期
 

◎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王志平

  近年来,统计部门发布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民生数据,常常与公众的切身感受存在不小的差距,从而引发社会质疑之声,许多人因此抱怨自己“被增长”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统计部门做统计时对“平均数”和“中位数”的选择。

  统计上讲的“平均数”,是指一组数值的代表水平,反映的是该组数值的集中性。经济社会统计中的平均数有算术平均数、中位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表现形式。算术平均数是经济社会统计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当数值对象分布比较均衡时(如橄榄形分布),算术平均数的表达形式基本可以反映多数对象的实际情况。当对象分布异常时(如金字塔分布),多数对象会显著偏离算术平均数。例如,有5个人的月工资分别为200021002200230016400,计算可知“算术平均数”为5000元。显然,有4个人的工资大大低于“算术平均数”。于是,这4个人(占80%)抱怨自己“被增长”就不足为怪了。

  所谓“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从高到低排列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一般而言,中位数在数据分布比较平均的时候,与平均数相对接近,但是当数据分布差异较大的时候,特别是有少数数据大幅高于或低于其余数据的时候,则更容易反映群体的中间水平。就前例中5个人的工资而言,中位数是2200元,于是工资低于这个水平的人不会超过50%,而不是按算术平均数统计出来的80%。进一步看,算术平均数5000要比中位数2200高出2800,由此可以看出这5个人工资水平分布存在的问题。

  美国是在民生统计中运用中位数较多的国家。历史上,美国也曾运用算术平均数来统计工资收入、消费支出等民生状况,而最近几十年则越来越多地使用中位数统计。据美国官方调查,2010年全美每个家庭拥有的财产净值平均达49.88万美元,而财产净值的中位数仅仅是7.73万美元,由此便可以推测出美国的贫富家庭之间财产净值存在的巨大差异。

  今年120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中位数。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其中位数则为19118元,比平均数低26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其中位数则为6194元,比平均数低783元。很明显,人均收入的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之间差异很大。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对于人均工资收入、消费水平、家庭资产、住房面积等反映民生状况的重要指标,采用中位数的统计方法更贴近民生实际,也更贴近大多数人的真切感受。

  在统计中使用中位数取代平均数,其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以平均工资为例来做说明。

  目前我国政府制定的“五险一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优抚救济标准、基本养老金和退休金发放数额、最低工资标准等,都是以平均工资作为重要参考。包括国家司法部门确定人身损害司法赔偿的主要依据也是平均工资。此外,平均工资还是计算GDP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工资收入统计与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平均数作为重要参照系,很多政策措施的制定都将其作为参照物,如果它发生了偏差,不能反映“大多数”,那么很多政策在制定时也会发生偏差。

  今年国家统计局开始公布居民收入中位数,是一个有引领意义的动作。之前浙江、上海等个别地方也有过尝试,但以中位数呈现的民生指标并不多。从平均数到中位数的转变,不只是统计方法的变革,更涉及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在民生统计中配套采用中位数指标,进而出台政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收入接近中位数的群体,才是切实可行的“共同富裕”之道,我国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战略方针政策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