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2016-04-05 09:03:00  来源:《时事报告》
 

  本刊特约报告员

  创新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贯穿《建议》全篇的重大战略思想。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为何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恩格斯曾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正是由于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人类才能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明,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取得的科技成就,为近代科技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近现代以来,世界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无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近现代兴起的数次科技革命,极大拓展了人类认知空间,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世界格局。蒸汽机和纺织业的发展促成了英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有机化工和内燃机使德国加速壮大,电力、铁路和信息技术等的蓬勃发展成就了美国的崛起。而近代中国陷入了历史的低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数次科技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件影响世界长远发展的重大事件正在发生,这就是全球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一些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出现。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深陷转型调整过程,全球产业剧烈变革,推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不断出现重大创新。一是能源革命加快推进。以石油、煤炭为基础的化石能源正在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碳绿色的清洁能源所代替,分布式、智能化、绿色环保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方向。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众多领域发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产业变革,商业、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的新业态出现爆发式增长。三是新材料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互动融合,改变制造业的传统形态,智能制造正成为制造业新的强大生长点。四是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制造、农业、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内在规律驱动和全球发展巨大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迸发出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能量,人类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乃至治理结构都将发生深刻改变。高速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公平,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和参与决策的能力;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定制,改变了现在的大车间、大工厂的生产模式,引发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全新变化。这对各国而言都是重大机遇和挑战交织并存。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成为新时期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共同选择。

  从中国自身发展讲,我国面临加快转型发展的紧迫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持续增长,取得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显著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十分突出,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差,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益已明显降低,出口拉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内需市场迟迟未能释放。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加紧迫,我国产业发展已经没有了当年发达国家起步时所拥有的良好环境承载力,必须走一条更节省资源能源、环境友好程度更高的新型产业发展之路,必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创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红利、新动能、新优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正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也进入了决定性阶段。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有不到5年时间,一些制约科技创新的重点问题亟须解决,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全力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切实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面对全球变革大趋势和中国转型发展任务,未来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现实需求来看,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维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都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引领。从历史上看,18世纪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蒸汽机时代,中国是旁观者;19世纪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电气化时代,中国是落伍者;20世纪中期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国是追随者;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站在了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前沿。谁能成为这场大变革的领先者,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占据发展的主动权。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关键看我们自己的战略和行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现实挑战,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抉择。

  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建设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应该认识到,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新形势,走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根本力量还在科技,关键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虑。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切实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大力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优势资源更多地向科技创新配置,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聚焦到发挥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上来,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同推动、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实现发展驱动力的转换,打造先发优势。在发展要求上,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转为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主导发展,转为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主导发展;在创新治理上,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始终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把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惠民、提升综合国力作为根本落脚点,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协同创新,着力打造我国发展的“加速度”和先发优势。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们讲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活动不竭的精神动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要通过创新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实现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把13亿中国人的智慧都汇聚到创新的大潮中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乃至科技强国就指日可待。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自信,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机会和空间,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让一切创新的智慧充分迸发。要适应创新大众化趋势,加大力度鼓励全民创新,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要全方位推进产品、品牌、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不同层次的创新,着力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