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人口过半意味着什么
2013-05-10 15:14:00  来源:《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2012-2013学年0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因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而且将会使世界格局、发展动力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今,他的预言开始应验——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

  10年间,不知不觉,我们生活的城市“长”大了,城镇增加了。据统计,10年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城镇人口69079万,乡村人口65656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

  城镇人口过半,对中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农村欠发达。伴随着工业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镇,标志着中国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进一步迈向现代化。1952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是12.5%,即只有12.5%的人口在城市。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发展,到1978年,仅达到17.9%。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2007年,城市化水平是47%2011年,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2%)。

  城镇化快速发展,给中国经济加足了马力。与农村相比,全社会90%的消费发生在城镇里。据测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这相当于一个苏州市的常住人口。而每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可以直接带动综合消费10万元。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带动投资提高50%,消费提高40%,这将对衣食等日用消费品、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及住房都形成巨大需求。这个过程也是农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及土地使用方式等发生重大变革的节点。可以说,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的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

  目前,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超过50%,发达国家在80%左右。美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9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差距同时也是潜力。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城镇化”列为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及最大潜在内需之源。预计,从“十二五”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接近67%。这意味着,未来20年,我国将会新增3亿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城镇人口中有一半是农村移民,持续释放出的巨大内需潜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实现城镇人口过半,英国大约花了200年,美国花了100年,日本花了50年,我国只用了30多年。不过,与发达国家70%的城市化率相比(一般认为,当70%以上的中国人口生活在城镇时,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差距还很大。此外,我国的城镇化质量还不高,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在考验政府的智慧。

  一是城镇化是“不完全”的城镇化。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民进城。但目前,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以及就医等方面,还不能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如何让农民成为永久市民,从身份到待遇、从心理到文化的融合,是“十二五”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

  二是城镇化要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中国人口总量大,农民不可能都进城。即使城镇化发展进入稳定阶段,也还会有4亿多人居住在农村。因此,要尊重农民意愿,留乡进城自愿,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城乡统筹发展。

  三是城镇化要防止出现“城市病”。中国一部分城市交通拥挤、环境不好,居民生活质量差。这就要求从城镇布局和城镇管理等方面来解决城市人口过分集中的问题。要调整城镇布局,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严格控制私家车,降低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